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宋高宗给岳飞的亲笔赐书:皇恩浩荡不忘要守规矩

作者:佚名 · 2017-03-24 来源:文史砍柴

 

  宋绍兴四年(1134)八月,31岁的岳飞正统兵驻扎在鄂州。这位出身于河南农家的将军,此刻声望正盛,刚刚收复襄阳六郡的他成为大宋君民所仰仗的柱石。

  这年春天,岳飞向宋高宗上《乞复襄阳札子》,主张收复陷于刘豫伪齐政权的襄阳六郡(襄阳府、郢、随、唐、邓等州、信阳军),并说:“恢复中原,此为基本。”曾在前一年被金兵逼得无路可走不得不浮海避难的高宗,同意了这次反攻。——他和他的臣民太需要一次胜利了。

  得到皇帝对的批准后,是年四月十九日,岳飞率领大军江州向鄂州(今湖北武昌)挺进。从武昌乘船渡江北上时,岳飞慷慨地说:“飞不擒贼帅,复旧境,不涉此江!”开始了第一次北伐。

  不负众望的岳飞在七月底,击溃了伪齐的大军,收复了六郡。这六郡正处在中国南北交界线上,境内的大别山是江汉平原通向中原的屏障。在冷兵器时代,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自不待言。岳家军从此控扼了长江上游,东可进援淮西,西可连接川陕,北可图复中原,南可屏蔽湖广。正在杭州的宋高宗赵构闻捷报大喜,岳飞的这次胜利基本上遏制住金兵继续南侵的攻势,半壁江山算是保住了。论功行赏,岳飞被授予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官职,成为有宋一代最年轻的建节者。高宗还给岳飞亲笔赐书一封,这就是书法史上有名的《付岳飞》帖子。

  全帖释文如下:

  “卿盛秋之际,提兵按边,风霜已寒,征驭良苦。如是别有事宜,可密奏来。朝廷以淮西军叛之后,每加过虑。长江上流一带,缓急之际,全藉卿军照管。可戒饬所留军马,训练整齐,常若寇至,蕲阳、江州两处水军,亦宜遣发。如卿体国,岂待多言。付岳飞。”

  文后有“御览之宝”和“伍”字画押。此扎纵36·5厘米,横67·5厘米,17行,99字。原件曾被清宫收藏,并编入《三希堂》法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代的皇帝几乎都诗文翰墨精通,作为文艺全能冠军的徽宗之子高宗赵构,亦精于书法,他先学二王,后学黄山谷和米芾,善真、行、草书。其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这一年高宗27岁,其书法正臻于完美。

  从这副手札可看出,岳飞的北伐胜利对赵构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霖,他对岳飞的倚重和信任,字里行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阶段,君臣关系应该是最好的。

  手札一开始对岳飞的征战之苦表示慰问,“风霜已寒,征驭良苦”。然后恩赐岳飞的密奏之权,以示把岳飞当成心腹。接下来向岳飞坦言自己的心病。——这等于皇帝向臣下说掏心窝子话了。这个心病是什么呢?就是“淮西兵变”带来的多疑症。

  “淮西兵变”史称“苗刘兵变”,实际上是禁军发动的一次逼宫。自己的警卫部队造反当然很丢人,所以高宗曲笔为“淮西兵变”。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徽宗第九子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商丘),是为宋高宗。登上大宝的高宗不思进取,一味避敌,罢免了主战的宰相李纲,重用宦官王渊。此举激起许多将士及文官的不满。扈从统制苗傅的祖父、父亲曾是大官,家族功劳很大。苗傅不满王渊的大权独揽,联合威州刺史刘正彦在建炎三年三月发动叛乱,杀死同佥书枢院事王渊,逼高宗让位于皇子赵旉(元懿太子),改元明受。

  在外统兵的张浚,和刘光世、张俊、韩世忠等大将闻讯后联名传檄天下勤王,从平江(苏州)进发,讨伐苗刘。赵构也下诏表示只追究苗傅、刘正彦、王钧甫、马柔吉、张逵等的责任,其他将士皆不追究。很快,苗、刘的部队倒戈,苗、刘被杀,高宗复位。韩世忠因此立下了不世之功。

  经过这场兵变的高宗,对带兵官的提防之心自然更加严重。手札中高宗特意提到长江上游一带的防务全部交给岳飞,并让他训练好水陆两军,为平定洞庭湖起事的杨幺等人的武装做准备。

  第二年即绍兴五年,岳飞统帅大军平定了杨幺,除掉了宋朝的心腹之患。岳飞以平杨么之功加检校少保,进封武昌郡开国公,后又升荆湖北路、襄阳府路招讨使。

  防外患与平内乱,赵构都得靠岳飞。这封手札可看出他对岳飞恩宠有加,几乎到了推诚置腹的地步。可皇帝毕竟是皇帝,显示皇恩浩荡之余,还必须敲打一下,以示天威难测。所以,高宗在结尾是加了一句:“如卿体国,岂待多言。”

  这八个字看起来是闲笔,其实说得很重。“体国”其实就是要体贴皇帝,朕即国家也。一心一意为皇帝着想,替皇帝办事。可见,苗刘兵变留给高宗的心理阴影面积太大了。——这句话,也是后来风波亭上岳飞被杀的伏笔。岳飞作为军事天才,政治上确实不成熟的,他只想到收复失地,直捣黄龙,迎回高宗的父亲和哥哥徽、钦二帝。若如此,高宗怎么办?这就是不“体国”,而秦桧则“体国”。所以岳飞必须死。

  苗、刘二人兵变时,已经戳了高宗这道伤疤。二人带兵保卫皇宫后,高宗站在城楼上劝解,二人在城下大呼:“上不当即大位,将来渊圣皇帝(即宋钦宗)来归,不知何以处?”

  这副名帖依然没有逃过“史上第一艺术强奸犯”乾隆爷的咸猪手。他除在这幅书法的卷首、卷末和拼接的拖尾盖上“古稀天子”“三希堂精鉴”“宜子孙”“乾隆鉴赏”“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等印章外,这位清高宗在宋高宗所书“付岳飞”三字上方,题了一首顺口溜:

  飞白精忠早赐旗,

  霜寒又厪上流师。

  本来原是腹心讬,

  十二金牌意若何。

  据说清代皇帝包括乾隆在内很敬重岳飞的精忠报国,曾想树立他为“武圣”,但考虑岳飞对抗的金人毕竟是他们满清的祖宗,只好让关羽来做武圣。乾隆这首诗感叹君臣生隙,终成悲剧。高宗对岳飞由“腹心之托”发展到猜疑,进而杀戮,可谓皇权政治的典型性悲剧。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明朝鸿胪寺卿王士性如何评价各省人?》 

《凯风智见: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凯风智见:朱纨之死与嘉靖海禁实相》  

《文史新说:范仲淹三次贬官却被朋友点赞》  

《文史新说:涨姿势 007、中情局的鼻祖原来在这里!》  

《文史新说:晏子要做顶天立地伟丈夫》  

《文史新说:穿越古代去买房》  

《文史新说:那个被宋朝士大夫们推崇备至的“格君者”陆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