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原创】才子佳人恩断义绝:郁达夫王映霞爱的悲剧

作者:黄佐鸿 · 2017-08-01 来源:凯风网

  郁达夫是民国时期大才子,因才华横溢享有盛名,他的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为中国民国时期的文学天空涂抹了一笔绚丽的色彩。而他与“杭州第一美人”王映霞的爱情,不顾世俗的风雨走在了一起,这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恋,成了“富春江上神仙侣”,也演绎一段浪漫的传奇。然而,这对神仙眷侣最终恩断义绝,劳燕分飞。郁达夫爱得太炽热、太疯狂,也太任性,让王映霞喘不过气来。正如王映霞晚年说的:“他对我好不好呢?真好。可是好的方式我受不了。”最终所有爱的激情,还是跌进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一见钟情,疯狂追求 

  王映霞是杭州名士王二南的外孙女,她生于书香门第,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1923年考入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是个貌美多才的名门闺秀。1927年1月,郁达夫在好友孙百刚家邂逅年仅19岁的杭州美女王映霞。王映霞的美貌正如其芳名,彩霞倒影,碧泽生辉,“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王映霞让郁达夫一见钟情,让他第一次明白何为惊艳,何为坠入情网,何为为爱痴狂……

  郁达夫在日记中写道:“遇见了杭州的王映霞女士,我的心又被她搅乱了……南风大,天气却温和,月明风暖,我真想煞了霞君。”此后,郁达夫经常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和王映霞约会,或是去餐厅吃饭、或是看新上映的好莱坞影片,他的热情如荒原里火燎的野草兀自燃烧着,无疆无领,无人能阻挡。郁达夫为王映霞写了大量的情书,当他疯狂在追求王映霞时,他的原配孙荃正在故乡含辛茹苦地一边怀孕,一边替他照顾婆婆和祖母,抚育一对孩子。

  可是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诗人的滚滚爱浪:郁达夫在情书中是这样写的:“映霞,两月以来,我把什么都忘掉。为了你,我情愿把家庭、名誉、地位,甚而至于生命,也可以丢弃,我的爱你,总算是切而真挚了。”“我几次对你说,我从没有这样的爱过人,我的爱是无条件的,是可以牺牲一切的,是如猛火电光,非烧尽社会,烧尽己身不可的。”

  当时三十多岁的郁达夫,完全像个深陷情网的少年,狂热而执着,任性而坚决。好友孙百刚劝他不要一时冲动,要考虑发妻和儿女时,郁达夫摇了摇头:“我已经失去了理智,哪里还辨得出是一时冲动还是永久感情。我只知道她是我的生命,失去了她,就等于失去了我的生命。”说罢,竟流下了眼泪。

  正如郁达夫所说:“我对映霞已入了迷,着了魔,勾了魂,摄了魂……”兴许恋爱中的人会智商变低亦或变成傻子,虽己届中年,郁达夫竟一刻也离不开映霞,有了她就风和日丽,天高地也阔,离了她就失落沮丧,痛苦欲绝。为了保住这份得来不易的爱,他竟然公开发表了《日记九种》,暴光与映霞的情事,甚至一天接吻几次,哪一次亲吻最长……这正是他“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主张。

   

  试想,在这样强大的爱情攻势下,情窦初开的少女,如何承受得了。也许是被诗人的痴缠弄得心力交瘁,一波三折之后,王映霞终于答应嫁给郁达夫。王映霞要求很简单:必须明媒正娶,组成一个属于他们二人的完整世界。郁达夫一口答应,虽然其间也不乏对结发妻子的愧意。比如在1927年2月27日的日记中,他就这么写道:“我时时刻刻忘不了映霞,也时时刻刻忘不了北京的儿女。一想起荃君的那种孤独怀远的悲哀,我就要流眼泪。但映霞的丰肥的体质和澄美的瞳神又一步也不离的在追迫我。”最后,当然还是新欢的愉悦战胜了结发之情,1927年6月5日晚,郁达夫和王映霞在杭州聚丰园举行了订婚仪式。6月10日,郁达夫写信将此事告知了发妻,孙荃无可奈何,只好默认。1928年春,郁达夫与王映霞在上海举行婚礼,沉浸在甜蜜中的郁达夫高兴之余,赋诗一首:“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

  其实,这样的婚姻已经埋下了不幸的种子。王映霞是希望有全心全意的爱,有属于自己完整的婚姻。但郁达夫与她结婚时,郁达夫发妻还在,婚约也在,而且郁达夫还要负担发妻和一双儿女的生活费。

  感情用事,家丑外扬 

  因为生活在凡间,这对神仙眷侣很快就遭遇了残酷的现实!映霞虽是仙子落入凡家,却学会了买菜、做饭、煮茶、照顾男人和孩子。最让王映霞心为不满的是,郁达夫经常把她比做苏东坡的侍妾王朝云,可见在骨子里,郁达夫的旧文人情怀也还在,而王映霞则是追求新生活的青年,所以二人的分歧和矛盾也是难免的。而且郁达夫嗜酒如命,为喝个痛快可以什么也不顾,因为喝醉被关入过看守所,夜里醉卧雪地……最可怕的是郁达夫稍有不如意、不开心就会离家出走。

  第一次,因映霞一句话让郁达夫不开心,他穿着一身单衣单裤便离家而去,在映霞担心得不知所措时,收到老公的电文“钱和手表被窃,速送一百元去宁波。”映霞当掉手镯和项链,将孩子托付给母亲,独自坐船到宁波,推开旅馆房门却看到了达夫正和几个朋友喝酒谈笑,顿然间,她的心痛到极点!

  王映霞在《自传》中写道:“我原谅他的病态,珍惜他的不健康的身体;另外,还感佩着他的才华。于是,只能言归于好!”

  1931年1月,上海文艺战线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中,郁达夫也接到警告,加上心情不好,他没打声招呼就离了家,并带走家中仅有的五百元存折。得知郁达夫回富阳老家找孙荃,映霞彻底被激怒了,因为郁达夫并没与孙荃离婚,他们只算同居关系。于是她找来母亲与外祖父为自己作主,郁达夫妥协了写下“保证书”,还将所有书著版权赠与映霞。一场家庭风波平息了,可映霞在郁达夫心里也由“女神”变成了“俗女”。

   

  为降低生活成本和躲避纷乱局势,1933年4月,他们一家搬到杭州。在杭州,郁达夫花巨款为映霞修建了“风雨茅庐”,还与映霞作为风云人物经常举办和出席各种宴会,年轻漂亮、气质不凡的映霞也成了社交界里众人瞩目的明星。其实,岁月静好一直都不是王映霞想要的生活。她原本是习惯活在大家的注视和赞美之下的,只是为了爱情,暂时回归到琐碎的生活中去了。当激情过后,当感情变淡之后,她还是要做回自己的。一如郁达夫所言:“王映霞奉行名媛做派,布衣暖菜根香,本非她的理想人生。”裂痕就是这样产生的,夫妻间的生分,也由此而生。

  疏于交际应酬的郁达夫,开始逐渐心生不满。为了避免不快,他开始经常借故在外逗留,很晚才回家。

  抗战暴发后,映霞到丽水避难与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住在一个楼里,俩人交流频繁。很快,郁达夫就听到了许绍棣与映霞的风言风语,可他却不当一回事,因为抗日他要奔走前线无暇家事,也因为他相信映霞。1938年,郁达夫到武汉赴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设计委员前回家不见映霞,却发现许绍棣(浙江教育厅长)写给映霞爱昧信件,爱恨交织下,就在汉口《大公报》刊登这样一则《寻人启事》:

  “王映霞女士鉴:乱世男女离合,本属正常。汝与某君关系,及携去之细软衣饰现款契据等,都不成问题,唯汝母及小孩等想念甚殷,乞告以住址。郁达夫谨启。”

  这还不解郁达夫心头之恨,他还准备将许绍棣写给映霞的书信翻印出来供大家传阅,是好友郭沫若极力阻止。别人是家丑不可外扬,他却主动自家丑事宣告天下,这真是诗人任性到病态了。

  郁达夫在武汉找到映霞,才知道她并不是和许绍棣私奔(许绍棣在浙江),为哄回老婆,他再度发一则道歉启事:“达夫因神经失常,语言不合,致逼走王映霞女士,并全找寻启事,诬陷指与某君关系,及携带细软等等。事后寻思,复经朋友解说,始知全出于误会,兹特登报声明,并深致歉意。”这一来一回的启事,让郁达夫与王映霞成了武汉三镇的头条新闻。

  虽然在朋友规劝下,他们签下重归于好的协议,他们暂时过上一段平静而幸福的日子。然而,郁达夫做的这些事,却深深伤透了王映霞的心;他们的婚姻,也在这伤害里裂了痕,再无从修补。

  诗词毁家,恩断义绝 

  1938年底,郁达夫带着妻儿离开伤心地到新加坡南洋诸岛宣传抗战。他本以为离开杭州的风风雨雨,只有两个人的日子会再次温暖彼此还相爱的心。然而,终了还是徒劳。王映霞身在异乡,心中再也无法回到从前的那种感动和甜蜜,加上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想念,情绪也陷入一种反复无常中,经常借一点小事便和郁达夫吵架。而郁达夫心里怨气仍在,在新加坡没有了朋友的规劝,他更是疯狂和任性,一想到勾引妻子的许绍棣,便痛得欲罢不能。为揭露许绍棣的丑恶面目,为给自己与朋友出一口恶气,他不惜以毁家为代价,在1939年3月5日的香港《大风》旬刊刊登19首旧体诗的《毁家诗纪》,并在注中写道:“许君究竟是我的朋友。他奸淫了我的妻子,自然比敌宼来奸淫要强得多。并且大难当前,这些个人小事,亦只能暂时搁起,要紧的,还是在为我们民族复仇。”

   

  面对疯狂的男人,映霞也疯了,陆续在《大风》刊发公开信,互泼脏水,《大风》一时洛阳纸贵,风靡海外。虽然映霞全力反击,人们不怪郁达夫只指责她红杏出墙。王映霞下定决心离开郁达夫,她已经被毁得难以在原来的生活圈苟活。事情至此,已是覆水难收,破镜难圆,这对相守12年的夫妻在两败俱伤后劳燕分飞。

  曾经情深意重,今儿你我心不同!是她醉心浮华,丢了情衷?还是他天生多情,把爱戏弄?是非对错转头空,一切幻作烟雨梦!

  1940年王映霞回到重庆,在戴笠的关照下,她去外交部文书科当了科员。三十四岁的王映霞,穿上一身凹凸有致的花色旗袍,足登三寸高跟皮鞋,加上她那“荸荠白”的皮肤,确实是艳光四射,风情万种。王映霞有效地把握这所剩无几的美艳姿貌,很快摆脱“郁达夫弃妇”的阴影。凭她的家世、学识、美艳、机敏,再加上岁月的磨炼、爱情的波折、饱经世故,已是人情练达,还有人见人怕的戴笠撑腰,真是左右逢源,无往不利。后来经外交部元老王正廷牵线搭桥,王映霞嫁给了华中航业局经理钟贤道,据传当时婚礼极尽铺张奢华。王映霞再婚后过上了幸福安静的生活。她晚年回忆称:“王映霞和钟贤道像是一场重逢,可未免来得太迟。”

  王映霞离开后,郁达夫的心境极其孤寂和颓唐,后来又有了两段短暂的情感经历。1945年,郁达夫在印尼半岛的苏门答腊,被日军杀害,终年49岁。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齐济 青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