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红尘中历练 事业中修行:给职场人的修身课

作者:佚名 · 2017-09-07 来源:凤凰国学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带给我们的启示

  今天,我们开始讲一个话题,题目叫事业与修行。一提起修行,大家不要在寺庙、道观中吃斋念佛、打坐持咒,才是修行。对于需要在人世间打滚的一般人来说,我们提倡在红尘中修行、在事业中修行。那么什么是在事业中修行呢?怎样在事业中修行呢?我们的系列讲座,就和大家一起分享这里面的一些内容。

  在事业中修行,就是古人所讲的入世,在人世间历练。在中国,最有资格讲这套学问的思想体系,显然就是中国的儒家。所以,我们就从儒家的学问的一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谈起。

  那么何为君子?孔子提出了六本的概念,即“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也。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

 

  (《论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如何做到本立而道生(1)知行之间的修身

  大家都知道,中国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按照逻辑顺序,显然修身是实现后面一切内容的“本”。那么什么是修身?怎么修?怎么在事业中修身?在这一讲呢,我们先从学理上把修身分为两个层面的话题,跟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

  按照我们的理解修身分成两个层次来说,一个是从理上入门,一个是从事上入门。所谓从理上入门,就是在理论上先建立正确的认知,这属于古人所讲的“知”的范围;从事上入门,就是在实践中磨练自身,这属于古人所讲的“行”的范围。从理上入门讲的是知,从事上入门讲的是行,两者合在一起不就是明代王阳明先生讲的“知行合一”么?

 

  (《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如何做到本立而道生(2)结合理性和感性

  “修身”是知行合一的学问,对于在事业中修行的人来说,修身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结合了理性力量和感性力量的历练过程。

  对于理性,任何职业人士相信都不陌生。从小到大,我们上学读书、求职工作,都离不开理性的训练。比如说,在职业生涯中,我们会有很多的设想,按照现代人的职业训练,我们会在逻辑上把某些事情理得很顺,逻辑推演上可以做到滴水不漏,可为什么在现实工作中往往走不通呢。这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理性和感性力量的结合上。我们常说,理性和感性的区别之一,在于理性往往是负责“讲道理”的,感性往往是负责“出效果”的。

  关于道理和效果的关系,有句话说得很好,有道理不如有效果重要。在这一点上,企业的创始人应该有深深的体会,因为创始人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让身边的人不仅能听明白自己的意图,还要从心底被打动从而产生持久的行动。这就要理性和感性合一,才能产生这样的力量。

  在职场中,我们对别人讲话,尤其是那些重要的话,除了想让对方听到内容,还想要对方能听懂自己内心的愿景。不仅要让对方的脑子听到,还要对方的“心”也要听到,这样才能有“心动”的力量,只有“心”真正动了,才能真正“出效果”。我们的脑子呢,听到的,往往是理性层面的道理,我们的心呢,听到的,往往是感性层面的意愿和感觉。我们中国人常讲一句话“口服心服”,口服多半是理性层面,心服多半是感性层面的,这句老话,其实,就是理性与感性的另外一种表达。

  那么如何让人产生“心动”的力量,又如何让人真正的行动起来,中国革命领导人又是如何通过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呢?《论语·第一篇·学而篇》第二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又应如何在理性和感性的层面加以理解和应用呢?

《凯风智见:《笑林广记》——清朝人的段子合集》  

《凯风智见:明朝鸿胪寺卿王士性如何评价各省人?》  

《文史新说:那些中国的“摔跤爸爸”》  

《文史新说:秦巴腹地一个鸡鸣三省的传奇古镇》  

《文史新说:高考古往今来一场未曾缺席的较量!》  

《文史新说:苏东坡的西湖情节》  

《文史新说:往事越千年 丝绸古道说新疆》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