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看艺术大师的儿童画 追寻最初的童真美

作者:佚名 · 2017-09-14 来源:有艺

 

  你能猜到这幅画是几岁小孩画的么?

  3岁?5岁?7岁?其实,这并不是儿童创作的,而是来自艺术家米罗的《照镜子的女子》。他们所追求的,就是像孩子一样画画。毕加索、米罗、克利、马蒂斯、夏加尔、杜布菲等等,莫不如是。艺术大师试图回到童,  找寻的其实是一种纯朴、真挚、忠于内心的表达。

 

  毕加索

  把肖像画成“歪瓜裂枣”“七零八落”的毕加索,画作常常让人直呼“看不懂”,怎会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事实上,如果以古典写实主义的标准来评价毕加索的话,他在14岁就已经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  当时的毕加索就被人们感叹为“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才”。不信看看毕加索16时创作的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古典写实主义作品《第一次圣餐》。

  

  《第一次圣餐》

  看完这幅作品,那些认为毕加索画不好写实的人们,是不是应该应该面壁反省了呢?令人意外的是,毕加索却用尽此后所有时光去学习像个孩子那样画画,找回失落在童年的绘画自由。他经历了“古典时期”,开创“立体主义”,毕加索游刃有余地徜徉在具象世界之后,又以抽象视角打开人们对于艺术的狂热。而毕加索能被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大师之一,也不在于把画面做得多逼真多细腻,更重要的是毕加索拓宽了艺术创作的领域,促进了美术史的巨大发展。

 

  《亚威农少女》

  早在创作于1907年的 《亚威农少女》中,毕加索就显出打破既定程式的尝试。这幅描绘5位少女的油画与写实无关,也没有立体、透视,人物正面的脸上竟然出现了侧面的鼻子,甚至有一张脸上的五官全部错乱。充满扭曲与变形的画面,似乎是越画越无厘头,就像人们所感叹的“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它却标志着西方现代艺术史上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催生了立体主义的诞生。那一年,毕加索26岁,已经踏上回到童年的路。

 

 

 

 

 

  晚年的毕加索,进入“田园时期”,俨然沉浸在田园的老顽童,玩世不恭、随心所欲地画,无论主题还是形式都达到了奔放自由的境界。毕加索晚期作品中朝气蓬勃、强烈对比的手法起先面对的是评论界的敌意,他的画商拒绝代理这些作品,甚至自己的朋友也宣称这些作品是“一个垂暮的老人语无伦次的涂鸦”。但这些画作却在此后日渐流行。毕加索本人曾为此辩白说:“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就会画像拉斐尔那样的作品了,但我画了一辈子才画得像个孩子。”

  

  米罗

  稀稀疏疏的线条,信笔涂鸦的形状,平涂的纯粹色彩……

  米罗的画作简单得连三四岁的孩子都能临摹。看似随意的点、线、面的组合,却爆发出一个个全新的小宇宙,往往呈现出充满幻觉且颇具生命形态的抽象画面。

 

  米罗作品

  胡安·米罗(Joan Miró,1893—1983)是西班牙的画家、雕塑家、陶艺家、版画家。同时,他也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与毕加索、达利齐名“20世纪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1939年,米罗开始创作他知名的“星座”系列作品,在那些画里有许多像星星的小原点,还有很多细细的线把这些星星连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星星的网,因此人们称米罗为“星星画家”。从此以后,“米”字便成为米罗的“注册商标”,在他后来的许多作品里都可以在找到‘米’字符号,尤其是他的雕塑作品经常用“米”字作为签名,有些甚至故意藏在不起眼的角落里。

 

  时至今日,“超现实主义”都是米罗身上被贴得最多的标签,这类型作品往往以梦境、幻觉作为创作源泉。米罗自己却迫不及待撇开标签的束缚。1930年代,他就曾公开宣布与超现实主义流派无关。事实上,这位艺术家曾奋力驶向太多的艺术彼岸,勘探它们的内陆腹地: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民间艺术,野兽派,立体派,表现主义,壁画,诗画,雕塑,陶艺……

  只是最终,米罗似乎把这一切都抛弃了。他要的只是用一种孩童般的纯真眼光看待万物。米罗一生潦倒至极,曾受毕加索、海明威的接济,直到63岁才拥有自己的画室。据说画中不少幻觉因饥饿而产生。

 

《凯风智见:《笑林广记》——清朝人的段子合集》  

《凯风智见:明朝鸿胪寺卿王士性如何评价各省人?》  

《文史新说:那些中国的“摔跤爸爸”》  

《文史新说:秦巴腹地一个鸡鸣三省的传奇古镇》  

《文史新说:高考古往今来一场未曾缺席的较量!》  

《文史新说:苏东坡的西湖情节》  

《文史新说:往事越千年 丝绸古道说新疆》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