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西湖畔的《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中展出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也是乾隆“文治”的体现,广为人称道。但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套一样珍贵的清代巨作可以跟它媲美,那就是有“康熙百科全书”之称的《古今图书集成》。这套书也在我们浙江,这是一套校样本,也是天一阁馆藏的“乾隆三宝”之一,在全国独一无二。这一期,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套书的前世今生。
清朝至乾隆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稽古崇文,曾进行过几次大规模的图籍收集和编纂,有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四库全书》,也有被誉为“康熙百科全书”的《古今图书集成》。
清时的《古今图书集成》如今散落于全国各地,即便在日常生活中,走进书店,也时不时能看到这套古籍的身影,那么,天一阁馆藏的这套《古今图书集成》到底有何特殊之处?书的背后又有些什么样的故事呢?
8月29日,记者登上天一阁新落成的善本库房探访了“乾隆三宝”,其中便有这套深藏阁内的古籍。在阁中,副研究馆员李开升也讲起了这套书的故事。
识宝:这套书在全国独一无二与《四库全书》齐名远超《大英百科全书》
古朴的太史连纸、如漆的墨色、精美的插图、毛边的装帧,保持着初印的风貌。这是一部傲视古今中外的巨型类书、古籍中的瑰宝,也是查找古文献最重要的百科全书。
同样是在天一阁新落成的善本库房内,记者见到了这套古今闻名的文化巨作。它半叶九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双边,单白鱼尾。版匡高21.3厘米,宽14.8厘米。开本高29.8厘米,宽19.8厘米。纸张为黄色。装帧为毛装,四眼,用两根纸捻固定,书首、书根、书背皆未裁齐。无正式封面,只在前后各加两张与内叶相同的空白纸以为保护。每一函置于上下两个夹板之间,储藏于十来个大木柜中,每个木柜由一把复古的铜锁牢牢锁住,与“三宝”中的另外两件珍品《平定回部准部得胜图》和《平定两金川战图》相对而望。
资料图
《古今图书集成》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一起,是我国历代王朝规模最大的三本书,在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是一套什么样的古书,又如何能与同样堪称巨制的《四库全书》相媲美呢?
《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全书10040卷,5020册,被中外学者誉为“康熙百科全书”,其浩繁广博超过《永乐大典》,内容囊括天文地理、音乐法律,范围涉及自然科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等,是一座文化的宝库。
《古今图书集成》不仅内容广博,而且分类细密,在我国类书中体例最为周详。全书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编,下分乾象、岁功、历法、庶徵、坤舆、职方、山川、边裔、皇极、官闱、官常、家范、交谊、氏族、人事、闺媛、艺术、神异、禽虫、草木、经籍、学行、文学、字学、选举、铨衡、食货、礼仪、乐律、戎政、详刑、考工三十二典,六干一百零九部。每部据不同情况分列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项。引证材料标明书名、篇目和作者,便于读者查对原书。
我国古代的类书相当于现代的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在分量上也远远超过世界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
更为宝贵的是,阁藏的这套《古今图书集成》是一个馆臣的校样本。校样本,一般指书籍正式出版之前用来校正讹误的本子,在一书的版本系统中占有特殊地位,对了解其出版过程具有重要价值。校样本不是正式出版的本子,故存世极少。“目前来看,这套校样本在全国范围内是唯一的”。
何为类书,它与《四库全书》相比,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李开升表示,所谓类书,就是我国古代一种大型的资料性书籍。辑录各种书中的材料,按门类、字韵等编排以备查检。《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都是乾隆时期的大型文化工程,一样囊括了从天文地理到经史子集的古代文献,但《四库全书》作为一套丛书,并没有这道归类的工序,而是收录完整的著作,可以说是历代名篇名作的一个大合集。此外,印刷方式也有所不同,《古今图书集成》是铜活字印刷,而《四库全书》则是抄写的。他告诉记者,由于技术原因,铜活字印刷要达到雕版印刷的质量,成本非常高,非财力雄厚者不能负担。民间的大量活字本无论印刷还是校勘都无法与此相比。
作为宫廷御赐,乾隆又为何会赐一本校样本,或者说毛装本呢?
“毛装本能帮助了解最初皇家对这套古籍的保存状态和颁赐给臣下时的状态”他表示,目前的推测是,这套书在乾隆赏赐时都是没有装订的,是臣子收到后再进行的装订。
由来:乾隆御赐始于《四库全书》 宝书度尽劫波抱残守缺
作为天一阁馆藏的“乾隆三宝”之一,这套《古今图书集成》来到阁中的经历与上一期的《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一致,是作为天一阁在编修《四库全书》时献书有功的犒赏。
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分建七阁,各藏一部。民间进呈图书在五百种以上者也都赏赐一部。乾隆三十九年六月二十四日上谕:“浙江宁波府范懋柱家所进之书最多,因加恩赏,给《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以示嘉奖。”当时除天一阁外,得书者还有鲍士恭、汪启淑、马裕三家。
资料图
《古今图书集成》颁赐给天一阁后,为了表示尊重,天一阁主人范懋柱将五千余册的巨帙分藏于“宝书楼”内的五个豪华书橱中,成为天一阁的镇阁之宝。作为一座民间的藏书楼,能够有幸拥有皇家御赐的宫廷文物,对范氏子孙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每年只有范氏家族各房子孙全部到齐,方能进入藏书楼看到御赐的“宝贝”。
乾隆帝赏书给天一阁这件事,不仅范氏子孙引以为荣,而且地方人士视为艺林盛事,载入地方史册。乾隆《鄞县志》卷首还刻有天一阁图,对浙东藏书的风气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然而,尽管天一阁禁约森严,范家恪尽职责,但是在这家国命运跌宕的年代,天一阁屡遭书厄,散失了大量的古籍,《集成》也不能幸免。到光绪年间,天一阁藏书已大量散亡,《古今图书集成》也只存八千三百余卷,宁波知府宗源瀚仍撰联称颂:“杰阁三百年老屋荒园足魁海宇,赐书一万卷抱残守阙犹傲公侯。”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冯贞群先生参与重修天一阁时,冯先生呕心沥血,遍访佚书,访得七卷后斥巨资回购,送藏阁中。
《集成》度尽劫波,抱残守缺,和天一阁相依相伴,无声地传递着执著的藏书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本来就印数不多,流传较少的《古今图书集成》铜活字本,至今更如凤毛麟角。据有关资料记载,国内除天一阁外,收藏此本的单位仅北京图书馆、故官博物院、中国科学院、辽宁、甘肃、徐州图书馆等寥寥数家,有的已不完整。国外在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藏有足本一部,已改订成洋装。法国巴黎、德国柏林藏有残卷。
寻踪:编者命运多舛书页下发现排印工人名字
它的编纂者是康熙朝福建学者陈梦雷,但书中却不见他的名字。其中的缘由与康熙死后的诸皇子之争不无关系。
陈梦雷一生命运多舛,壮年时,因被诬“附逆”而遭流放;老年时又一次被流放到北方,最终死在了那个远离故土的苦寒之地。两次流放的中间,在仅有的一段优游时光里,他在京师潜心学问,编纂类书,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缮写成册,初名《图书汇编》,后由康熙皇帝赐名《古今图书集成》。然而由于康熙死后诸皇子之间的斗争,《古今图书集成》上并没有陈梦雷的名字,相反他再一次遭流放。
资料图
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三皇子允祉(原名胤祉,雍正帝胤禛继位后,为避名讳,命其他皇兄弟都将“胤”改为“允”)的师傅。康熙第四子胤禛即皇帝位后(即雍正皇帝),对与他争夺皇帝储位的兄弟政敌,陆续进行打击清算。诚亲王允祉先是被发往东陵为康熙帝守护景陵,后又被降爵圈禁,死于景山。雍正元年(1723年),73岁的陈梦雷即以“交结邪党,扰乱国政”的罪名,被流放到黑龙江卜魁地方,即今齐齐哈尔。
陈梦雷第二次谪戍以后,雍正虽然否定他这个人,但没有否定他的这部书,钦命时任户部侍郎的蒋廷锡重新编校此书,并改名为《古今图书集成》,删去了陈梦雷的名字。
雍正四年(1726),这部巨作终于首次用铜活字排印了64部,被称之为《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每部一万零四十卷,五千零二十册。由于印数少,一般读者根本无法看到。直到清朝末年,才开始出现影印本和铅印本。
这是古代中国印刷史上由政府主持的最大规模的金属活字工程,当时只印了六十四部,还没来得及印其他书籍,这些雕刻精美、用料考究的铜活字便丢的丢、窃的窃,所剩无几,到了乾隆初年,余下的活字全被销毁,用作铸佛像的原料了,不免有些可惜。
近期,这套书有了新的发现。
李开升表示,前段时间他在配合古籍普查整理本书的时候,竟发现书中有二十一位编校人员的钤印、题名和题记,以及五十余条校记、一百七十余名排印工人的逾千条题署,这让他颇为吃惊。
“阁藏本上出现了编校人员的钤印和题名,是《集成》编纂、校印的重要实物证据。”他表示。同时,他告诉记者,这应该是负责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的机构《古今图书集成》馆的工作底本,因为书页上也不乏圈出错处并标注正确文字等校勘、铅印过程中的工作内容,“这在目前全世界仅存的十几套《古今图书集成》里是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