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人之所以为人其实是因为具备“仁义礼智”

2018-05-26 来源:365读书

 

  壹

  所谓儒,是指公元前7世纪开始,伴随着封建制解体,贵族教师或者他们本人丧失爵位之后靠典籍、婚丧祭祀以及其他典礼中相礼为生的人。

  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不管男女老幼,都知道孔子其人,以及有关他的著作《论语》。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政治、文化、教育以及日常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孔子,姓孔名丘,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现山东),公元前479年卒。

  孔子年少清贫,50岁才进鲁国政府。为远离官场阴谋,也为了实现社会改革的理想,他离职之后周游列国。

  孔子的思想言论被其弟子编集成书《论语》。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忠恕之道是他实行仁的方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推己及人的两个方面。

  做事,不是为了某种功利性的目的,而是觉得应该这么做而去做,换言之,任何事,在于做的过程,而非结果。

  孔子的地位在不同历史阶段是相应变化的。他在世时只是普通教师,去世后被奉为“至圣先师”。公元前2世纪,地位提高到“君临全国的王”。公元前1世纪,其地位高过王,乃至被神化。到了公元1世纪,降至“至圣先师”,直到民国建立,又降至“至圣先师”以下。

  历史长河中的名人、伟人,总是褒贬不一,究竟如何,正如《周易》中的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孟子,邹国人,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学习儒家学说。

  关于人性,古代哲人历来有争辩,有人认为人性本善,有人认为人性本恶,有人认为人性无善恶之说。孟子属于性善论的代表人物。

  关于孟子的性善论,很多人可能误解为人天生就是圣人,其实是说人性当中本就含有善的成分,这种善,包括了代表仁的恻隐之心、代表义的羞恶之心、代表礼的辞让之心、代表智的是非之心。人之所以为人,正因为具备“仁、义、礼、智”这四端。

  孟子认为,杨朱主张“为我”而无君,墨子兼爱而无父。墨子主张爱无差别,并且这爱是认为附加上去的,孟子主张爱有差别,这爱是从人性内部发展出来的。

  在政治哲学上,儒家认为只有圣人可以成为真正的王。

  圣人为王,要么王道,要么霸道,前者通过道德教育,后者通过暴力压迫。

  换言之,王道实行爱,即孔子所说的忠恕之道,只要得到由内而外的发展的忠恕之道,“天地有凛然浩然之气,充塞天地,至大至刚。吾善养吾浩然正气。”如此,才能提升人生境界,成为自己。 

  

  墨子,姓墨名翟,生平不详,墨家学派创始人,由他本人及其弟子合集成《墨子》。

  作为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两人同享盛名,学术却对立。

  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辩护者,认为西周文化合理、正当;墨子是古代文化的批判者,认为西周文化不合理,也不正当,所以墨子传教的目的就是反对儒家学说。

  大部分的墨家学说,都是从游侠身上“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职业道德发挥而来。

  兼爱是墨家思想的中心概念,这种思想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游侠道德的延伸。所谓兼爱,指天下每个人都要同等、无差别地爱一切人。

  墨子用以证明兼爱思想的可取,同时也是墨家一切价值判定的标准就是: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认为,既然仁人的人物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他就应当以兼爱作为自己以及天下所有人的行动标准。

  为诱导人们兼爱,墨子还引进宗教思想,形成自己的“天志”、“明鬼”,将兼爱说成天帝的意志(利用中国百姓敬天畏神的心理)。

  除了利用宗教思想,墨子还运用了政治手段——具有绝对权威的君主,根据百姓兼爱与否进行赏罚。这是政府和国家形态的起源。

  “国家的设立,有其明确目的,就是结束混乱,混乱的存在则是由于‘天下之人异义’”因此,国家的根本职能是“一同国之义”。

  不管宗教熏染还是政府权威,都是为了让天下人行兼爱之道。

  这是墨子的初心。

  

  说到道家,我们首先想到老庄,其实道家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思想文化。

  早期的道家被孔子称为“隐者”,他们避世,奉行个人主义,提出思想体系用来赋予自己行为意义。杨朱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

  杨朱,生平不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和公元前3世纪,也就是墨子和孟子之间。代表杨朱哲学思想的《杨朱》,其主旨是极端的纵欲主义。

  杨朱思想中的两个基本观念是“为我”、“轻物重生”,属于“拔一毛而不利天下而不为”的那类人。

  杨朱思想可以在道家著作中找到例证,比如《吕氏春秋》中“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位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

  又比如《老子》中的“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深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家文化中,杨朱代表的第一阶段是个人主义,到了第二阶段的老子,开始尝试解释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如何按照这些规律趋势避害,是他们要研究的对象。

  同样是避害,代表第三阶段的庄子开始研究如何从现世避向另一个世界。正如冯友兰所说:从更高的观点看事物,意味着取消自我。

  一个人,应该有自我,但不能太注重自我。没有自我,人生无明;太过自我,不懂换位。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