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丞相和宰相都是百官之首?这两者是两码事

2021-05-14 来源:凯风网综合


古装剧,是现如今最受欢迎的电视剧之一,它由历史改编而来,其中有些故事和历史是相同的,但并不严谨,和历史相差还是比较大,甚至还会出现张冠李戴的常识性错误,让人啼笑皆非。

比如《康熙王朝》中昭圣太后的扮演者斯琴高娃有句台词是:“我是孝庄太后。”可“孝庄太后”是昭圣太后的谥号,人在生前怎么可能知道自己的谥号呢?也更不可能会用。另外《大唐双龙传》中所描绘的大唐时代还有人拿着北宋时期才出现的交子做交易。

除此之外,庙号和谥号乱用,词语褒贬不分,逻辑不通的乱象也都十分严重,更别说丞相和宰相两者之分了。相信很多对古代官职制度并不了解的人是将丞相和宰相划等号了,毕竟影视剧为了图方便,也都是将宰相、丞相混为一谈。

我们一听到丞相或宰相这个两词一定会同时想到“百官之首”、“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等词语,但实际上这两者却是两码事,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丞相才是真正的官职名,而宰相只是人们对辅佐君王处理政务且位高权重之人的习惯称呼,我们可以按照时间线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

“宰相”最初见于韩非子的《显学》,意味主宰相礼之人,是对君主之下最高行政者的俗称。而丞相之职也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在最初的时候却并不是百官之首,而只是辅佐相国的官职。

也就是说在春秋到秦汉时期,相国才是君王之下最高的的职位,丞相则只是相国的副手,所以这个时期的相国才可被称为宰相。比如西汉开国功臣萧何在建国后只是担任丞相,后来帮助刘邦除掉了韩信,刘邦才晋升他为相国。

但是萧何是除汉高祖刘邦之外,在百官之中权势最大的一人,所以不管萧何身居何职,他都是宰相。接下来,汉朝的皇帝们为了牵制相国,逐渐提高了丞相的权位,丞相将相国的权力逐渐蚕食。

后来汉朝时期的官职制度又经历了几次变迁,等到汉朝末年,丞相才变成真正的百官之首。比如三国时期,曹操曾在公元208年自立为汉朝丞相,而诸葛亮也是蜀汉的丞相,且他们也都可以被称为宰相。

随后丞相之职在魏晋南北朝之间消失了,可被称为宰相的官职也一直在变化,比如尚书令、侍中、将军等等都可被成为给宰相,其中职权最大的是录尚书事。隋唐时期,三省制正式确立的时候,也是没有丞相这个职位的,三省的中书令、长官侍中、左右仆射才能被称为宰相。

直到713年,唐玄宗将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改为左右丞相,丞相官职才算是得到了恢复。但是这些丞相的权力显然已经被分化,不足以被称为宰相,只有在朝廷上取得最大的威慑力的人才能获得宰相之称。

宋朝时期,丞相的变迁也和唐朝差不多。北宋时期也是没有丞相的,南宋1172年才有了左右丞相之位。而元朝对家臣一点也不提防,唯一的宰相机构中书省中的丞相的权力达到了最大。

所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中书省丞相的警惕和厌恶大家也都看到了。胡惟庸成为了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的“工具人”,他也是历史上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不过丞相之位虽然没有了,宰相还是能叫的。

比如明朝后来著名的权臣张居正、于谦、严嵩等人就可以被称为宰相。所以,明朝自胡惟庸之后的确没有丞相,但权势熏天的宰相却是不少。等到了清朝时期,军机大臣又成为了新宰相;等到了晚期,新诞生的官职“总理”也是宰相。

此外北京大学的祝总斌教授还专门对宰相下过定义,他祝先生认为,只有同时拥有和皇帝商议事务的“议政权”以及监督和督促百官执行政务的“执行权”的人才能够称为宰相,两者缺一不可。

所以,丞相和宰相是完全不对等的两个概念。而且当丞相的权利被牵制和分化的时候,也是不能被称为宰相的。希望大家在看完后能解除对丞相和宰相的困惑。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