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古代弓箭根本射不穿铠甲 为何打仗时士兵还拼命放箭

2021-07-11 来源:腾讯网历史

如果是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或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古代大臣被指责谋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罪状,就是私藏甲胄。

西汉名臣周亚夫,仅仅以为预备了五百副甲盾打算在丧礼的时候用,结果就被人告到了汉景帝那里,直接将周亚夫下狱问责。

唐朝初年,唐高祖李渊在长安以北的宜君县仁智宫避暑,结果有人举报留守长安的太子李建成,送给了庆州都督杨文干一幅铠甲,导致李渊勃然大怒,立刻将其拘押起来,过了一阵子才释放,后世普遍认为,这也是唐朝继承人争夺风向的转折标。

反观兵器,除去元朝以外,基本上却没有那么严苛,就如乾隆下令:“今思炮与甲胄两者原非民间宜有,仍照旧严禁。其三眼枪、弓箭刀等项,悉听民间留存,不得禁止。”

实际上了解下盔甲的防御力,就知道朝廷为什么要禁止了,随着冶炼工艺的发展,在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一副扎甲,其甲片竟然达到了2859片,重达16.85kg。

和现代古装剧情节不一样的是,铠甲面对弓箭的防御力,同样也是相当高,《资治通鉴》就记载了唐朝大将李道玄冲击夏军时的场面:“世民帅骑赴之,所向皆靡。淮阳王道玄挺身陷陈,直出其后,复突陈而归,再出再入,飞矢集其身如猬毛,勇气不衰。”

带着铠甲的李道玄,即便是被射成了刺猬,然而依然是生龙活虎,四处奔袭。而到了明朝,北方战场上八旗军的护甲,同样让明军弓箭的威力起到了很大的折扣,除非射入铠甲死角,很难对敌方造成杀伤。

既然古代弓箭根本射不穿铠甲,为何打仗的时候,士兵依然要拼命放箭呢?其实原因也十分现实。

第一个作用,自然是延缓敌军攻势,或者阻碍敌军行动,相信不少人已经听说过草船借箭的故事,这自然是罗贯中所虚拟,而真实的主人公为孙权,《魏略》记载:“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在赤壁之战中,孙权曾经亲自坐船来观摩曹操大军,魏军在不知道具体情况的前提下,放箭驱赶,也的确成功逼走了孙权。

第二个作用,引发敌军混乱

15世纪,英法之间在法国阿库斯特地区的一处农田附近发生了激烈的交锋,这场战役被认为是中世纪欧洲陆战的经典之一,英军指挥官是国王亨利五世,他的手上只有5000名弓兵和1000名骑兵,而且部队经过长途跋涉,已经疲惫不堪,还备受痢疾困扰,然而对手却是30000名精锐法军,而且还有2400名不惧弓箭的重甲骑兵。

在法国人发动冲锋后,背水一战的亨利,依然果断命令放箭,尽管造成的杀伤没有多少,却扰乱了法国人战马,一部分中箭,而另外部分受尽,反而将自己阵线冲得七零八落,不少法国骑士没有死在敌人弓箭手上,反而是被自己方的战马践踏而死,发动冲锋的英军,也趁机大获全胜。从这两处,就能看出弓箭骑射的威力,不过随着热兵器时代的到来,它也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使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