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韩信的军事能力如此之强 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呢

2021-07-11 来源:腾讯网历史

“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是刘邦对韩信的点评。当年韩信手握重兵,是可以与刘邦、项羽鼎足的第三支力量,韩信归于谁,谁就在力量的天秤上占据主动。那么,在那时候,韩信完全是有可能用一支重兵来消灭刘邦的,再而携两大力量攻灭项羽,自封为王。那么,历史将会是另外一副模样。但是,韩信没有那么做。

《史记》载:“韩王信者,故韩襄王孽孙也,长八尺五寸”,韩国之先祖出自姬氏,而韩非又是韩国王室之后,地位显然相当尊贵。“及楚败荥阳,信降楚,已而得亡,复归汉,汉复立以为韩王,竟从击破项籍,天下定”,韩信曾跟随刘邦入驻汉中,此后在楚汉称霸之中,韩信率大军攻破魏、赵、燕、齐四国,但其间在楚汉阵营之中交叉反复,这就给天下诸侯留下了两面三刀的印象,因此虽是韩国王室,作战能力强,得到天下诸侯之认同,却难得到天下诸侯之拥戴,真正被认为有天下霸主之人选,只是项羽刘邦而已。这是韩信的政治弱点。

韩信对自我缺陷可能有所认识,韩信明白自己要在称霸战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选择阵营。只是韩信做选择的时间实在是太长,才会有时而归汉,时而归楚的情况。刘邦有沛县子弟,有三秦降卒,还有汉中、蜀地大后方,跟当年秦国占据巴蜀之地顺江而下一样,刘邦占据了攻战楚国的最佳地理位置,刘邦地盘最大,项羽呼声最高且土地与刘邦相当,唯独韩信虽有战力,可不过占据的是山东之地,人口经济发展不稳定,军事能力再强若无充足的后援,都将遭遇失败。因此,韩信必须要选择一个阵营。

在韩信跟随刘邦攻战之时,曾有萧何月夜追韩信的千古传说,也即是说最早跟随在刘邦身边的韩信,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进入权力核心圈层,甚至处于边缘之地。如果韩信月夜离开刘邦,彻底投奔项羽阵营,那么对刘邦而言绝对是致命的损失。不过一个人单枪匹马不会成就一番大事,后来在萧何力荐下韩信受刘邦重用成为攻战中原之主将,刘邦对韩信可谓再造之恩,这即是韩信很难与刘邦彻底撕破脸皮的原因。

如果韩信选择独立发展,不与楚汉任何一方结盟,则可能需要几个前提,一是他不再是性格懦弱、优柔寡断;二是他要具有更长远的政治眼光和手段;三是果敢决断,这样他才敢才能拥兵自立。四是懂得笼络人才。那么,具有这四个条件的韩信,则是第三个刘邦或是项羽,如此则历史就要改写了,这样一来作为韩国王室后裔的韩信,在身份上就比项羽、刘邦更具优势了,他应该会先灭刘邦,再灭项羽。但是韩信并没有那么做,因为韩信自己知道和项羽、刘邦对抗,只会两败俱伤,最后被另一方歼灭。正是这种犹豫之心,让韩信左右为难。

史书载:“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乃使张耳北益收兵赵地,使韩信东击齐。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在刘邦被项羽击溃仓皇逃亡之时,尚且能够到修武夺韩信之兵,这就说明韩信之军队本身并非其班底,刘邦对韩信的军队是有控制的,至于是通过曹参、灌婴他们这样的丰沛旧人还是起自沛公早期的老兵或者汉王时期的关中士兵,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队伍更服刘邦。所以韩信只能站在选择一方阵营,不敢自立为王。

韩信身边的谋士蒯彻劝韩信自立,无非是说与楚、汉三足鼎立,但我们要看到,项羽和韩信一样是军事强、政治弱,相似的人更容易看重对方而敌意更浓烈,刘邦为人又会来事,在玩政治上、在玩心理上,“韩信+项羽”也不能超过刘邦。一旦韩信自立,很可能楚、汉一起打韩信,他不可能立足的。韩信不懂政治,这是韩信最大的弱点,后来在汉朝的吕后之乱中,韩信命丧宫廷,就说明韩信在政治上无法与陈平等臣对抗。

通过我们对当时情况的分析,刘邦已经有了关中和蜀、汉中的根据地,韩信刚打下的齐地,没有刘邦的人望和政治能力,镇住齐地并整合不是一会儿的事,能否成功难说。况且当时刘邦有三杰中的另两杰,还有曹参、周勃、灌婴、郦食其兄弟、陈平等整个集团的优秀人才,放在哪个时代都不弱,韩信并没有这样的班底。

如果说韩信采取鱼死网破的方式搞袭杀,还有可能。不过这是两败俱伤的,当时也没有这个必要,韩信是感刘邦知遇之恩的,心理上没这个可能性。但是韩信根本不满足当时的情况。韩信不是没有考虑自立为王,主要是韩信根本打不过刘邦。虽然韩信是军事天才,但不是全才。这也不代表刘邦军事上比不过韩信,但他会笼络人。他有张良、陈平、萧何这样的天下奇才,韩信后来不就是在陈平的谋划下束手就擒的吗?如果韩信离开了他,他很可能又找到张信、李信……当然,如果真是这样,刘邦得天下的时间肯定会延长,也有可能没等得到天下就老病而死,天下不知是谁的了。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