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康熙对吴三桂恨之入骨 将尸骨剁碎分发各省示众

2021-07-17 来源:腾讯网历史

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十九,这一年刚刚29岁的康熙皇帝意气风发,因为他刚刚平定了一场几乎颠覆王朝的叛乱,经历八年战争,三藩之乱被彻底平息,吴三桂也抑郁死去。

刚出小年,康熙皇帝便做出了一个让人听后不禁汗毛耸立的决定——将已经死掉四年的吴三桂尸骨分发各省昭告天下,让天下人知道叛乱的下场。

对于这一决定,似乎也不足为奇,毕竟这场战争耗费了清王朝巨大的物力财力,也让康熙皇帝倍感憋屈,正当大施拳脚的年纪偏偏吴三桂带头出来挑事,估计谁摊上谁都会不爽,以至于平叛四年之后仍对吴三桂念念不忘,可见真的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

对于这场战争,年轻的康熙皇帝心里着实没底,玄烨自己也承认如果不是吴三桂当时已经74岁,在战事最关键的时刻死去,恐怕胜负未定。

三藩一直是康熙皇帝的心头大患,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在清王朝入主中原过程中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没有他们,清王朝入主中原的脚步起码要再推迟几年。三藩之中吴三桂实力最为强盛跋扈,吴三桂麾下有精兵两江十万有余,清廷便一直心有顾忌。不仅是军事,吴三桂在经济上也是独占鳌头,他占据着明代世镇云南的沐氏庄田700顷,又和西藏达赖喇嘛在北胜州互市,用茶叶换取蒙古的马,这样一来,银钱兵马双丰收。

当时清王朝外部可谓祸乱频频,前明残余势力暗中积蓄力量,北方噶尔丹蠢蠢欲动,时常犯边抢掠,而台湾则又动辄海上作乱,这让看似强大的清王朝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稍有不慎,不仅新生的政权会毁于一旦,甚至很有可能连退路都没了,所以康熙皇帝下定决心一定要剿除骄横跋扈的三藩势力,对这一决定,很多朝臣颇感担忧,毕竟当时的康熙皇帝仅仅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毛头小伙,而他的对手则是纵横沙场多年的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

对于这三个老滑头,康熙皇帝心知肚明,三藩看似恭顺,实则阳奉阴违,吴三桂也早有反意,不仅每年向朝廷索要大量军饷,而且还内部自立小朝廷,随意任免官吏,吴三桂正是借朝廷之国库来养自己的兵马。

这些都让康熙皇帝无法容忍,1673年春,康熙皇帝正式下达撤藩命令,吴三桂自知已被逼到死角,于当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起兵造反,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朝廷。

吴三桂重新打出的反清复明旗号并没有得到明朝遗老们的响应,但此时的吴三桂已经顾及不了太多,在战争初期,吴三桂由云、贵开进湖南,几乎占据了湖南全省,又打进了四川,四川官员并没怎么抵抗,可谓望风而降,这大大超乎了吴三桂的预料,也增加了吴三桂侵吞中原的决心。此后吴师率军北上,广、川、黔、湘、闽、粤诸省响应,陕、甘、晋等省份波及。

此外,福建和广东的尚可喜、耿精忠也随之反叛,很多明朝残余势力又纷纷登上了历史舞台,一时间竟激起了全面抗清的高潮。

但令人诧异的是吴三桂在南方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之后,竟止步不前,不再向北发展,这给了康熙以喘息之机,通过重新调整部署、安排兵力,康熙决定首先除掉三藩中的首恶吴三桂,而对其他反叛者进行招抚诱降,分化力量而孤立吴三桂。在军事上将吴三桂的老巢湖南作为重点进攻区域,同时打破了满汉之分,在舆论上占据优势,让汉人看到了希望,极大鼓舞了军队士气。

在康熙皇帝怀柔招降的政策下和军事压力下,耿精忠和尚之信很快便决定归顺朝廷,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成为强弩之末,失去了最佳的战略进攻时机,穷途末路的吴三桂料定自己必败,但又实在不甘心,毕竟好不容易折腾了一番,自己先背叛崇祯皇帝,后又背叛李自成,现在又背叛清王朝,如果投降不仅自己无颜活在世上,而且早晚难逃一死。

气急败坏的吴三桂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建立周政权,建元昭武,大行分封,或许他是想通过这种途径来收拾军心,但战争形势已无法逆转,随着系列战役失利,吴三桂最终忧郁成疾,将“帝位”传给孙子吴世璠,并愤懑死去。

吴三桂之死给康熙打了一针强心剂,加快了对吴氏政权的进攻步伐,1681年冬,清军攻入云南昆明, 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平定了下去,清王朝在中原政权此时才得到了巩固。

三藩之乱,清王朝虽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次平乱让康熙皇帝迅速成长,也为之后系列施政积攒了雄厚的政治资本,但对于吴三桂的恨始终无法让康熙释怀,作为一名雄才大略的君主,康熙绝不容忍任何人挑战自己的权威,清军入云南后,康熙下令屠杀了吴三桂全家几百口人,并搜寻吴三桂墓,最后得知吴三桂是火葬,骨灰匣藏在安福园石桥水底下,康熙命人将骨灰匣送往北京,将“逆贼吴三桂骸骨分发各省”示众。

而侥幸逃脱的吴氏后人也自此隐姓埋名,远走他乡,从不敢透露自己吴氏后人的身份,直到清朝灭亡之后才逐渐恢复了自己的姓氏。

分享到:
责任编辑:朝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