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为何守城士兵宁愿费力用石头砸 也不推倒梯子

2021-07-31 来源:腾讯网历史

古诗中提到:“飞香上云春诉天,云梯十二门九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另一个人的思念突然飞上了九霄,需要凭借着云梯的高度才能够得着。由此可见云梯其实是一个很高的攀爬工具,在古代人的意识中已经达成了共识。

民间有一种说法,春秋时期鲁班发明了云梯。由于鲁班是春秋时期的发明家,在工具制造方面有很大造诣,所以云梯被制造出来之后,也方便了人们在生活中的一些攀爬需求。其实这也仅仅只是一种传说,按照历史古典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那时的人们其实在生活中就已经发明了云梯。然而云梯的使用范围并不仅仅只是局限于生活,云梯还可以满足一些军需,多半在战争攻墙的时候用得上。

事实上,鲁班是在公元前478年,在原有的云梯基础上进行的加强和改良,并且将长度和材料进行了优化,而不是发明了云梯。夏商周时期的云梯名字叫做钩援,直到春秋时期鲁班进行改良之后,云梯这个名字才真正落地,并一直被沿用下来。

公元前477年,鲁班又一次优化了云梯的结构。云梯的构造可并不仅仅只是人们所想象的一个梯子而已,其实它的构造在鲁班的优化之后,已经可以具体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是车轮,也就是云梯的下半身部分,由战车的简单化状态构成。梯身就是人们生活中的梯子形态。钩就是云梯的上半部分有一些锋利的攻击形态,弯弯的钩子不仅可以刺伤敌人,而且还可以稳定云梯的牢固性。

由这三部分构成之后,云梯的使用范围大致也就缩短在了战争需求上,公元621年,唐朝人在发动战争时也会运用到云梯,只不过唐朝人在原有的云梯基础上,也进一步加大了优化和改良。唐朝时期的云梯,下半部分以木为床,而且底基还加大了轮子的数量,改为6个轮子。

梯子的倾斜角度加大了固定底盘的作用,并且在主梯之外又多了一个可以方便灵活转换的副梯。也就是说,可以在更多场合灵活转换所需要的角度。在这样优化的基础之下,唐朝人使用的云梯展开的速度和使用的效率被大大提高,也加大了作战的优势。

公元681年,宋朝人在《武经总要》中记载:宋朝人又吸取了唐朝时期对于云梯的改良,在原有以木为床的下半部分中加大了优化的力度,将四面有屏障的设计定格为云梯的下半部分结构。这样一来车型更加稳固,同时富有更强大的防御力。

即便是城墙上的敌人向攀爬云梯的士兵们丢一些石头,这样的防御系统也可以更大程度化的保证士兵的生命安全。当然,云梯之所以能够一直的沿用到了历朝历代,就说明云梯在战争中的优势不言而喻,但是作为攻城时所必备的工具,云梯其实显得巨大且笨重,这也是封建社会背景下战争处于冷兵器时代的一大标杆。

这自然也就意味着,冷兵器时代下的战争,必将付出更多血痛的代价。想要攻击云攀爬云梯的敌人,守城的士兵们其实有很多种办法,比如说向正在爬云梯的敌军倒一些热开水、热粥或者是投放一些石头等等,都可以有效的击退正在攀爬云梯的敌人们。所以攻城和守城原本就比较难,加上一些弓箭手的辅助作用。

导致一场攻城战下来,往往双方都伤亡惨重。但是现代人可能有一点疑惑,那就是云梯明明是需要依靠在城墙之上,那为什么守城的士兵不将云梯推倒呢?毕竟云梯的上半部分是漏露在城墙上方,守城的士兵们完全可以将其推到的。其实不然,推到云梯是最不理智的行为,古代人不会选择推到云梯,理由有三。

第1个原因:推不倒。守城的士兵们想要推倒一个载具了多人力量的云梯,是需要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其推翻,所以有那样耗费力气的时间点,不如直接投放一些伤害性更强的物质,来击退攀爬云梯的敌军更有效,也更节省时间。

所以守城的士兵们更喜欢倒一些热水、热粥、石头等,这样不仅快一点能躲避敌军的攻击,而且攻击的效率高,造成的敌方损失也更大。 第2点:云梯的设计结构不容易被推倒。云梯在历朝历代的人类智慧中已经设计的更加完善了,就像鲁班在春秋时期就将云梯的上半部分设置了倒钩,如果守城的士兵们用手去推倒云梯,即便是戴上了厚厚的手套,也有可能会被这样的利器所伤害。所以,让士兵去推到云梯,只能是以卵击石。

第3个原因:指挥官的命令。当将军下令守城的士兵们用热粥或石头去攻击攀爬云梯的敌军时,士兵们也只能接受指挥进行战斗,所以指挥官们没有下令去推倒云梯,士兵们也不会贸然行动。

然而但凡有指挥智慧的将军们,都不可能花费更大的力气去推动那些已经不断被优化的云梯,反而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击退正在攀爬云梯的敌军身上。所以除了防守城墙的士兵之外,还有很多研究利器的谋士们,也会在准备工作中,做好一系列防御的工具,比如说锥子方板,竹剑,暗器机关等等。只要当敌军布置好云梯,守城的将士们就会发动这些机关来击退敌军。

分享到:
责任编辑:朝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