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后唐明宗李嗣源登基后 遇到了哪些难题

2021-08-05 来源:腾讯历史

军人集团与皇帝权博弈时,筹码虽然越来越少了,但如果军人集团与文职系统实现默契,却显然可以构建起双头格局。

皇帝虽然很牛,但最多也就相当于一个总统,如果他身边有一位强势的副总统,他还牛得起来吗?

因为类似的原因,李存勖在位时,一直受制于郭崇韬;现在李嗣源上位后,更是一直受制于安重诲。这都是强势皇帝在位,尚且受制于臣子;各种小皇帝在位时,就更不用说了。

安重诲的权力,一度比郭崇韬更大。

有一次,禁军将领无意冲撞了安重诲的仪仗,安重诲二话不说,直接叫人拉过来就杀了;御史大夫向李嗣源汇报后,安重诲竟然软硬兼施地让李嗣源下旨,追认他这种行为合法。

安重诲恃恩骄横,殿直马延误冲前导,斩之于马前,御史大夫李琪以闻。秋,七月,重诲白帝下诏,称延陵突重臣,戒谕中外。

禁军将领岂是人臣可以先斩后奏的?这种事,其实已完全超越了人臣的本份。关键是,皇帝追究下来,还要逼着皇帝事后追认合法,这叫什么事呢?

而安重诲与皇帝分庭抗礼,并不只是表现在这种事上。

有一次李嗣源想提拔一个人,安重诲就跟李嗣源说没有空缺;李嗣源一再要求安重诲给这个人安排工作,安重诲就是一口咬定没有空缺。更用近于威胁的口气说,如果您实在想提拔这个人,就让他顶替我的位置好了。

李嗣源一听,当时就火了,如果你认为他适合坐在你的位置上,我就让他坐在你的位置上!安重诲一听李嗣源这样说,当时就不知如何接茬了。

看到李嗣源与安重诲差点撕破了脸,李嗣源一心提拔的那个人,当时就吓得要死要活了,因为这等于把安重诲得罪死了,安重诲明天想收拾他,皇帝也未必能保住他。

重诲性强愎。秦州节度使华温琪入朝,请留阙下,帝嘉之,除左骁卫上将军,月别赐钱谷,岁余,帝谓重诲曰:“温琪旧人,宜择一重镇处之。”重诲对以无阙。他日,帝屡言之,重诲愠曰:“臣累奏无阙,惟枢密使可代耳。”帝曰:“亦可。”重诲无以对。温琪闻之惧,数月不出。

在帝国的重要人事权力上,臣子竟然敢与皇帝这样针锋相对,关键是皇帝还只能妥协,本身就证明,皇帝多少已被架空了。

我们知道,不论任何权力,最后都会归结在人事权力上。

不论在什么年代,掌握人事权力的人,才是真正的大boss;不论你拥有什么职务、权力,在人事问题上,你说了不算,你也不是真正的大boss。

李嗣源虽然是皇帝,但是在人事问题上,安重诲竟然公然阻止李嗣源行使人事权力,关键是还能迫使李嗣源妥协,安重诲的权力有多大,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公然阻止李嗣源行使人事权力,还不是安重诲最嚣张的表现,因为安重诲最嚣张的行为,是一心往死整李从珂。

李从珂是李嗣源最亲信、最强势的养子。

安重诲往死整李从珂时,许多人都追随在安重诲身后,弄得李从珂最后百口莫辩。

在李从珂受冤枉时,有一个关键的证人,可以证明李从珂清白。李嗣源亲自嘱咐办事的军官,让他必须活捉这个人见自己,但是办事的军官却把这个重要的证人杀了。

帝令彦稠必生致彦温,吾欲面讯之。

摆在明面上的理由,肯定有很多。而真实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在帮助安重诲杀人灭口。

辛亥,索自通等拔河中,斩杨彦温,癸丑,传首来献。上怒药彦稠不生致,深责之。

皇帝亲自嘱咐一个军官,让他带一个重要的证人见他;而这个军官竟然接受安重诲的授意,把这个重要的证人杀了。关键是,皇帝除了破口大骂之外,居然不能严惩这个军官。这叫什么事呢?

更可怕的还在于,冯道为代表的高级文职官员,在安重诲的授意下,也一个劲劝李嗣源严惩李从珂。

安重诲讽冯道、赵凤奏从珂失守,宜加罪。上曰:“吾儿为奸党所倾,未明曲直,公辈何为发此言,意不欲置之人间邪?此皆非公辈之意也。”二人惶恐而退。他日,赵凤又言之,上不应。

面对此情此景,李嗣源实在有点受不了了,你们还认为我是皇帝吗?你们在我面前玩这种把戏,和当年赵高在秦二世面前玩指鹿为马,有什么区别?

但是,李嗣源终于不敢这样痛斥安重诲等人,甚至都不敢痛斥跟在安重诲身后的人,因为对方的力量实在太大了。

在这种背景下,李嗣源只能说,李从珂从小就跟着我,当年我穷得屁也没有一条,李从珂为我吃尽了苦头;我现在当了皇帝,却要杀死他,这叫什么事呢?总而言之,希望你们放李从珂一马,不要再逼他了,也不要再逼我了。

安重诲等人都说,我们没有逼您的意思,您自己作决断。

李嗣源说,你们没有逼我,为什么一个劲让我杀李从珂?如果让我作决断,那么撤掉他一切军政职务就可以了!

明日,重诲自言之,上曰:“朕昔为小校,家贫,赖此小儿拾马粪自赡,以至今日为天子,曾不能庇之邪!卿欲如何处之于卿为便?”重诲曰:“陛下父子之间,臣何敢言!惟陛下裁之!”上曰:“使闲居私第亦可矣,何用复言!”

事情发展到此时,安重诲等人,也不能再逼李嗣源了。

李嗣源不是让人吓大的,他一生戎马,那可是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真把李嗣源逼急了,他会怎么做,谁敢保证呢?

但是即使如此,依然有许多人继续跟着安重诲陷害李从珂。幸好有渐渐崛起的宫廷力量保护,才躲过这一劫。

丙辰,以索自通为河中节度使。自通至镇,承重诲指,籍军府甲仗数上之,以为从珂私造;赖王淑妃居中保护,从珂由是得免。

从这些事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李嗣源这个皇帝当得有多孤立与脆弱。

此时的军人势力,仅仅是在文职系统的制约下,难以再玩专制割据了,但是他们依然可以通过和文职系统合流的方式,强有力的限制皇帝的权力。

这种玩法的结果,就是五代始终处于一个奇妙的格局之中。

在平常,文职系统影响力越来越大,皇帝总会受制于它;在权力交接时,军人势力影响越来越大,因为取得皇位继承权的人,通常都是军方代表;而且都是以篡位的形式上位。

但是每一次权力交接之后,其实都是以军人势力进一步受到压制为结束。因为不论谁依靠枪杆子爬上皇位后,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更会变本加厉的试图控制枪杆子。

一切就如赵匡胤所言,我当了皇帝,却总是睡不着觉。因为你们的小兄弟,哪天按倒你们,给你们也披一块黄布,你们能拒绝吗?

如果你们有诚意接受我的领导,希望就把手中的枪杆子扔掉。把手中的枪杆子扔了,我也放心了,你们的安全也容易保证了。

因为赵匡胤对军人势力进行了最后的一推,所以人们难免会感觉,以前的五代皇帝,懂得这样和军方大佬有商有量的解决问题,早就结束了军人干政的历史。

实际上,这是因为军人势力削弱了,否则皇帝敢和军方大佬这样商量问题,那就如同和老虎商量,能不能借你的皮做一件大衣?这不是想找死,又是想干什么?

因为李从珂后来造了李嗣源儿子的反,所以说到安重诲往死整李从珂时,人们难免会认为安重诲先知先觉。其实呢,当时的安重诲这样做,显然是在削弱李嗣源的力量。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安重诲真的是为了巩固皇权,李嗣源为什么会说死说活地反对呢?

更主要的是,如果李嗣源认为李从珂真有这种威胁,后来不启用李从珂,李从珂也飞不到天上的。从这层意义上,李嗣源显然认为李从珂是巩固皇权的重要棋子,所以安重诲等人一心要拔掉他。

李嗣源在皇权极度脆弱的背景下,有意无意地回到了两晋南北朝的老路上,一方面加强自己老婆的力量,另一方面又加强自己儿子的力量,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渐渐把安重诲挤得没路走了。

李嗣源在加强自己老婆的力量时,因为有前车之鉴,所以并不敢走得太远,也无法走得太远。但是在这种背景下,王淑妃依然横空出世了。

看到王淑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态度越来越嚣张,安重诲一再以李存勖老婆的结局警告她,总而言之,别看你今天闹得欢,小心某天有人和你搞清算的。

帝性俭约,及在位久,宫中用度稍侈,重诲每规谏。妃取外库锦造地衣,重诲切谏,引刘后为戒;妃由是怨之。

王淑妃是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女人,只是在宫廷力量渐渐衰弱的格局中,她的路越走路越窄。但她显然是李嗣源把安重诲清理出局的关键棋子,因为安重诲后来就因为王淑妃的势力越来越大,才最终决定退出权力中枢。

安重诲久专大权,中外恶之者众;王淑妃及武德使孟汉琼浸用事,数短重诲于上。重诲内忧惧,表解机务。

退出权力中枢后的安重诲,就是一步步走向了死路。

说到这里,再多说一下王淑妃,因为她在五代史上,也算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女人。

王淑妃的智商情商绝对是第一流的。她以前是梁朝刘鄩家的侍女,她得势后,对刘鄩的儿子照顾的非常周道;她专宠后宫,权倾朝野,却能屈身侍奉皇后,并与皇后相处和睦。

淑妃王氏,邠州饼家子也,有美色,号“花见羞”。少卖梁故将刘鄩为侍兒……刘鄩诸子,皆以妃故封拜官爵。

妃事皇后亦甚谨,每帝晨起,盥栉服御,皆妃执事左右,及罢朝,帝与皇后食,妃侍,食彻乃退,未尝少懈,皇后心亦益爱之。然宫中之事,皆主于妃。

李嗣源死后,王淑妃依然保持着应有的尊严、地位;甚至石敬瑭上位后,王淑妃依然保持着应有的尊严地位。因为从理论上,石敬瑭的老婆得管王淑妃叫妈,而石敬瑭的老婆一直也是把她当母亲看的。

晋迁都汴,以妃子母俱东,置于宫中,高祖皇后事妃如母。

但是在刘知远上位时,王淑妃终于走上了绝路。

因为王淑妃是李嗣源的老婆,而一直抚养着李嗣源的儿子许王李从益。李从益年龄小的时候,这好像不是多大的问题,但是随着李从益年龄越来越大,问题就越来越大了。因为从法理上讲,李从益是李嗣源的儿子,而且地位尊荣。

事实上,石敬瑭在造李从珂反时就说了,你是李嗣源的养子,有什么资格当皇帝?应该让许王李从益当皇帝。

戊戍,昭义节度使皇甫立奏敬瑭反。敬瑭表:“帝养子,不应承祀,请传位许王。”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从益这种身份是非常危险的。虽然王淑妃一直想绕开这种旋涡,但是终于没有绕过去。

妃曰:“吾家亡国之余,安敢与人争天下!”乃遣人上书迎汉高祖。

在特定的时候,难免会有人拿李从益作文章的,他是明宗皇帝的亲生骨肉,他才是最合理合法的皇位继承人。

关键是,刘知远上位时,李从益有意无意地想和刘知远角逐皇位,于是刘知远在上位后,把他和王淑妃都杀了。那一年,李从益17岁。

高祖闻其尝召行周而不至,遣郭从义先入京师杀妃母子。

王淑妃死的时候哭喊着,你们杀我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把明宗皇帝唯一剩下的骨肉也要杀掉呢?以后,逢年过节的时候,谁给明宗皇帝上坟啊?

淑妃且死,曰:“吾儿为契丹所立,何罪而死!何不留之,使每岁寒食,以一盂麦饭洒明宗陵乎!”闻者泣下。

言归正传,李嗣源加强诸王力量的结果,就是两晋南北朝经常看到的剧目再次上演。

秦王李从荣一度野心勃勃地想抢班夺权。

有一段时间,人们劝李嗣源让秦王李从荣当太子;李嗣源直接就说了,你们这是想让我退休啊。如果你们真想让我退休,我现在就回老家养老去。听到李嗣源这样说,人们都吓得不敢说话了。

太仆少卿何泽上书,请立从荣为皇太子。是时明宗已病,得泽书不悦,顾左右曰:“群臣欲立太子,吾当养老于河东。”乃召大臣议立太子事,大臣皆莫敢可否。

但是秦王势力太大,帝国又没有明确立太子,这本身就会存在危机。

因为李从荣势力大,李嗣源害怕他让自己提前退休,自然会安排另一个强势亲王(宋王李从厚)牵制他。

初,从荣常忌宋王从厚贤于己,而惧不为嗣。

在这种背景下,秦王李从荣对继位的事,心里一直也没有底的,于是难免会玩一些作死的行为。

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的结果,就是李嗣源把秦王李从荣火并了。

李嗣源火并李从荣后,看着李从荣年幼的儿子,一度想放他一条生路,因为那毕竟是他的亲孙子,而且他还是个幼童,根本没有犯任何错误。问题是,在大家的请求下,只能眼睁睁看着人们把这个孙子带走。

从荣一子尚幼,养宫中,诸将请除之,帝泣曰:“此何罪!”不得已,竟与之。

这一幕让我想起东晋时代,石虎年幼的孙子拉着石虎的衣服,死活不愿放手,但是终于让人从石虎身边拉走杀掉了。

他们高高在上,拥有无尽的权力,却只能亲自下令杀掉自己的儿子,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年幼的、无辜的孙子,也跟着死于非命,那种痛苦,恐怕也只有处于那种位置的人才能理解吧。

总的来说,在跌跌撞撞中,李嗣源让帝国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了。但是他试图加强皇权的努力,似乎是以失败告终了。

此时中央集权,算基本结束了,因为藩镇割据已成为历史了,至少从此以后,地方军人势力想与中央政府长久抗衡的事,从普遍意义上已不复存在了。

但是皇权呢?李嗣源最后近于倒行逆施的加强了半天皇权,好像也就是把安重诲清理出局了,而皇权衰弱的事实,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变。至少李嗣源死后,他的儿子坐在皇位上,那是一点安全感也没有。

李嗣源的儿子李从厚下台时的情形,和唐庄宗李存勖下台的情形,那是惊人的相似。

如果说有什么区别,仅仅是李存勖为了加强皇权,采取了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措施,于是惹得天下遍布反对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在军人集团的支持下,李嗣源几乎一仗没打,就成功取代了李存勖。

而李从厚上位后,实在说不上干了什么倒行逆施的事,但是在军人集团的支持下,李从珂基本也是一仗都没打,就成功取代了李嗣源的儿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呢?大约是因为皇帝正常上位,通常都会懒得与军人集团对话,相反在文职集团的支持下,还会持续打压军人集团。

但是支持一个处于危机中的军人首脑当皇帝,情况就完全不同。因为这个军人首脑,肯定会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对军人集团施行各种承诺,你们愿意帮我渡过这个坎,我一定会如何如之何。就冲他这句话,军人集团也会支持他。

在这种背景下,这个处于危机中的军人首脑,即使力量非常单薄,也会瞬间拥有神功无敌一样的力量,因为普遍的军人集团都会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支持他。

最开始大家只是出工不出力,后来就会和这个军人首脑眉来眼去,这样一来,皇帝就没有什么指望了。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