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唐朝大儒孔颖达 编纂科举考试教科书《五经正义》

2021-09-01 来源:腾讯历史

科举考试制度是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手段,关于科举考试起源于何时,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大部分学者认为,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在唐朝得到完善发展。此后,科举考试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作为一项考试,就要划定考试范围,让考生知道要学习哪方面的知识。在这种背景下,急需一部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在唐高宗年间,这部教科书终于出现,名为《五经正义》。这部书的编纂者叫孔颖达,他是孔夫子的后世子孙,唐朝儒学大师,名列凌烟阁功臣之列。

孔颖达出生于南北朝后期,从小就很聪明。史书上说,他八岁开始学习,“日诵千余言”。诵读的基础是识字,一个八岁的小孩每天可以朗读上千句话,他的识字量起码接近一千字。从这件小事就能看出,孔颖达是个神童。孔颖达是北方人,他觉得地理因素局限了他的学术研究。实际情况是,南北朝并存,政权分割造成了学术研究上的阻隔。孔颖达想要成长,必然要走出家门,前往长江以南地区,进行游学。

隋朝建立之后,隋炀帝召集天下的儒官在洛阳辩论经义。孔颖达作为大儒,也在受邀出席的行列。他到了洛阳之后,一辩成名,成了第一名。不过,一举成名差点给孔颖达惹来杀身之祸,他的才华受到了其他人的嫉妒,竟然有人计划买凶杀人。这件事对孔颖达刺激很大,他逃离洛阳,回乡继续研究学术。

在孔颖达40多岁的时候,隋朝灭亡,他投靠秦王李世民,成为了秦王府文学馆的学士。当时文学馆里共有18位学士,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十八学士”。这十八人后来都成为大唐王朝的中坚力量,见证了贞观之治的景象。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孔颖达受到了器重,成为东宫太子李承乾的老师。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长子,小时候很聪颖,长大后就歪了。孔颖达多次劝谏无效,李承乾最终被废为庶人。

李世民知道孔颖达的人品正直,在这件事中没有受到过多牵连。李世民给他指派了一个新工作,让他负责编纂一部科举教科书,供天下学子学习使用。当时有个颜师古的大儒,已经编纂一部《五经定本》。孔颖达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注释,于是就有了这部《五经正义》。《五经正义》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和《春秋左传》。这部书一共171卷,作为官方编订的科举教科书,影响力极大。

《五经正义》的编纂重点在于“疏注”。疏注是解释并疏通的意思,合在一起指注释性文字。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孔颖达就不能采用一家之言,他需要在浩如烟海的儒家典籍中去伪存真,找到经典文字的真实意思。他需要用证据证明他的学术观点是正确的,他给出的解释是准确的。为此,孔颖达进行了大量阅读工作,广泛参考前人见解,结合各家言论,给出最终答案。

后世儒家学者对《五经正义》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这部书标志着经学向着简明和实用方向发展。《五经正义》的出现,让儒家学者在研究经典文献的时候,更加重视考证和务实。不仅对学生有用,还对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