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古代的“断头饭”中 为何要加一块腥臭生肉

2021-09-03 来源:腾讯文化

“人死如灯灭,万念俱成灰。”这一段话出自于 《 哑舍·零》。讲述地是,人死后一了百了,诸多念想俱成空,一切也都终结。

或许正因如此,古代的一些罪犯,无论生前有多大的罪过,最终在临行之时都会得到一顿“断头饭”。这一顿饭非常的丰盛,不仅有酒有肉,而且还会得狱卒的一点温暖和关照。

这一点在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每到临行之前,罪犯都得以饱食,做了一个饱死鬼。在那恐怖的监牢里面,这一行为也算得上是一点温情,也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人道主义。

但怪异的是,虽然临行之前,大家都有较好的待遇,不过每一个人的伙食中却多了一块腥臭的生肉,而且罪犯最终吃得津津有味。明明是最后的仁慈,为何要多此一举呢?

一、“断头饭”的由来

一般来说,古代社会比较轻视人命,而且封建等级社会的压迫之下,使得监狱里的罪犯都难有好下场。不论入监狱之前罪犯以前的身份为何,但伴随着身份的缺失,封建等级的压迫会在监牢里面无限制地放大。而且古代社会一直强调严刑峻法,因此罪犯入得监牢来,必然要脱一层皮,而且很多还会死于牢中。

在封建社会里可没有现代的民主与文明,只有暴力与制裁。那么为何还会出现温情脉脉的“断头饭”?

这一规矩的出现还得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到目前为止,没有明确的时间记录说明“断头饭”制度的出现,但这一制度大体上出现在春秋时期。据说,当时君主尚遵循一定的礼乐制度,因此在处死大臣之后,为了拉拢人心,也为了体现君主的仁者无敌,因此会赐予大臣一次温饱的机会,这是早期断头发的由来。

后来在楚庄王时期,曾经平定了若敖氏的叛乱,于是这位君主进行了一次有明确记载的“断头饭”的规矩,他在罪犯处刑之时,发布了一道命令“每人均以饱食”。这一举动使得所有的罪犯都感激涕零,并且高呼万岁。而余下的这些大臣,也都感慨楚庄王是圣君,于是大家不敢再生反心,都拜倒在楚庄王的脚下。正是从楚庄王这一明确制度开始,此后各路诸侯王都纷纷借鉴,以此来表示自己的仁德之心。

当然了,这一过程也有一些差距。因为楚国当年被中原大国视为蛮夷,因此,连蛮夷之国的君主都能够彰显仁义,那么中原地区的文化核心自然不甘其后,因此这才使得,“断头饭”制度被大规模的推广,甚至做得比楚国更好,这在当时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二、“断头饭”的内容

但这一制度逐渐推广以后,很快死刑犯的临终之前的待遇被明确而且不断的完善。一般来说,古代法律规定,所有的死刑犯都可以享受一荤一素的待遇,但像影视作品中出现的诱人的烧鸡,需要看朝代而定。若国家富裕,可以实现这一愿望,若国家发展不善,那么可能会换其他的荤菜。除此以外,狱卒会提供充足的馒头以及足够的酒,酒壮怂人胆,是希望这个死刑犯在黄泉路上走得更加有力。而馒头在当时来说并不算是高级待遇,因此可以包吃管饱。

另外,封建王朝还专门针对“断头饭”进行了预算,例如在宋王朝开国初期,就曾经定下的规矩,死刑犯的最后一顿的标准预算为5000文钱。那么这笔预算到底大不大呢?按照宋代初年的标准,1000文钱大约为一两银子,因此5000文钱大约为5两银子。而在民间想要吃一顿饱饭,大约只需要300文钱足以。

由此可见,当年宋太祖对于死刑犯的待遇可谓是十分好。不过学者也提出,赵匡胤这一行为或许是为了彰显仁德,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平定民间纷乱,建立起稳定秩序。因此对于死刑犯的开支,并非是针对于死刑犯,而是针对于天下人心。但从这一点来看,封建王朝对于这些将死之人的态度还是很好的,颇有人道主义精神。

不过人道主义到此为止,转头饭的内容之中却有一个怪异食物,这个食物就是一块腥臭的生肉。按理来说,“断头饭”是最后的仁德,而且政府的预算也是十分给力的,那么为什么要摆这样一块肉出来呢?难道是为了羞辱囚犯吗?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囚犯不仅不生气,相反还津津有味地把这块肉给吃了。那么这一内容的背后,是否又是君主的另外算计?

三、“奈何桥上”有恶犬

原来这一内容,其实并不是统治者的计划,也就是说,这一块肉更多的时候是一些地下人的传统,那么这个传统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答案和“黄泉路奈何桥”有关。

在古代的民间传说中,所有的死刑犯都会被“勾魂使者带往阴间”,然后经过审判以后,紧接着就会进入到“六道轮回”。但每次进行轮回之时,还要经过一轮考验,这个考验就是“过奈何桥”。“这桥上不仅仅有孟婆,用孟婆汤洗刷掉每一个人的记忆,同时还会在旁边有一条恶狗。这条恶狗虽然不咬人,但是却吞噬人的魂魄”。

当然了,这条恶狗有一定的说法,传说认为这条恶狗就是专门针对犯罪之人的。因此死刑犯必须要在临死之前吃下这一块生肉,这块肉会随着自己的灵魂一起而带走。来到奈何桥的时候,把这块肉丢给狗吃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的灵魂不被吞噬。

虽然自己这一辈子作恶多端,但是人死之后如灯灭,一切都会从头开始。因此死刑犯和监牢里面的狱卒达成了这个协议,临死之前大家都吃一块肉,然后保佑自己安全地开始下意识。虽然有可能在审判的过程中变成畜生,甚至变成花草,但终归还有轮回,还有新开始的机会。

所以,当年的“断头饭”会出现这么一个怪异的事物,但这绝对不是那些狱卒在扣预算,其实也算得上是大家的一丝温情,也是对于“轮回转世”的一丝期待。因此有学者认为,这也是古代社会人性本善的一种观念的衍生,即使在这阴暗的环境里面,罪犯也没有被剥夺最后的人权。

结语

在封建社会,虽然人权遭到了践踏,虽然民主与法制没有健全,但我国毕竟是一个礼仪之邦,因此依旧保留着基础的道德。即使是对于罪犯,但统治者依旧保持着大赦天下以及最后的人权底线。这也侧面体现了,古代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也尊重了人的价值,这对于民主与法治的探索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

但还是那句话,不管“断头饭”有多么好,这也只不过是最后的一次温情。大多数时候,封建王朝都极度的缺乏民主与法制,更加缺乏人权。而且,封建社会罪犯繁多,其实不仅仅是一位恶人多,更多的是因为社会发展乏力,然后进一步导致的社会罪恶的滋生,结果出现了大批的犯罪现象。因此古代社会再怎么表现温情,也不能否认封建制度的阴暗面。

而且这也是一个教训,告诉我们现代社会,一定要注重社会秩序,强调国家发展。只有整个社会获得了充足的发展,人们才会衣食足而知礼节,才会最大限度的减少犯罪。与善待死刑犯的“断头饭”相比,其实促进国家发展维护每个人拥有的全力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