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杨家将真的存在吗?雁门关杨家祠堂是最好的证明

2021-09-05 来源:腾讯历史

中国几千年的历程中,历朝历代都发生过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战争,流传下来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塑造了无数的民族英雄。在众多的民众英雄中,以两宋时期较多,也多为大家所熟悉。

宋朝重文轻武,四方少数民族在当时空前强大,整个宋朝内忧外患,少数民族入侵的战事也比其他朝代更加频繁。事实上,尽管国家重文轻武,但宋朝的作战能力还是很强的,特别是令金国闻风丧胆的岳家军。然而,宋朝还有一支与岳家军一样令敌军为之胆寒的军队,被称为杨家军。

关于杨家将的传说非常多,后世更是创作了许多地戏曲,民谣等来歌颂杨家将的功绩,随着这些戏曲民谣越来越多,历史学家渐渐开始怀疑杨家将是否真实存在。但事实上,杨家将是真实存在的,杨家将的祠堂存于世上是其存在过的最好证明。

一门忠烈杨家将

现在的戏曲和影视作品中,杨家众将被设计为七口之家,一门七子皆是勇猛无双的将军,然而,这都是艺术效果,历史上记载的杨家将只有三位。

杨家将的第一位将军是杨业,杨业原本是北汉的武将,武艺超群,作战勇猛,有勇有谋,曾令宋朝的军队连吃败绩。但北汉国力薄弱,难以抵挡宋朝军队,皇帝更是早早投降。

杨业不愿投降,仍然坚守太原,宋朝久攻不下,无奈只好令北汉的皇帝来劝降,这才归顺了宋朝。宋太宗感念其忠勇,令其守卫边疆,抗击辽国。

杨业镇守北方边疆,曾多次击败来犯的辽国军队,被辽国称为杨无敌。在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役中,作战勇猛,身先士卒,战功卓著。

然而,随军的潘美等奸臣为了抢占功劳,上报宋太宗首战大捷,宋太宗下令先护送百姓回大宋,于是,潘仁美等人起兵护送,没有给杨业援军,杨业率军孤军奋战,最终寡不敌众,因不愿被辽国俘虏,绝食3天而死。

宋太宗为杨业的牺牲感到悲痛不已,追封杨业为太尉,追加赏赐无数,并封长子杨延昭为保州防御使,继承杨业的事业,担负抗辽重任。而杨延昭与其父亲杨业一样,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对辽战争中取得多次胜利,在遂城一战中更是以少胜多,击退辽国萧太后亲征的进攻。

然而,在随后的战斗中,杨延昭的军队被敌军埋伏,虽然最后取胜但损失惨重,朝中有人嫉妒杨延昭,便以此为理由,诬告杨延昭作战不力,应当治罪。但宋太宗并没有听信谗言,十分信任杨延昭。

杨延昭一生为大宋镇守边关,不曾让辽国越界一步,深受宋太宗重用,得以善终,享年五十六岁。杨延昭去世后,其子杨文广继续抗辽重任,被封为步军都虞侯。杨文广继承了家族作战传统,不仅对辽作战出色,还曾远跨山河,前往广西与大将军狄青相互配合,平定叛乱,令蛮族震惊,彻底臣服。

随后辽国又起战事,杨文广高举杨家大旗,回军抗辽。然而,还没等杨文广开战,宋朝便与辽国议和。之后,虽然杨文广不断建议收复失地,但都没有得到应允,最终病逝于军中,享年七十五岁。

雁门关下的杨家祠堂

关于杨家将的记载,到杨文广去世之后就没了,但关于杨家将的传说却如雨后春笋,连绵不绝。有很多人将野史和其他人物的故事相结合,创作了很多艺术作品,这也就导致了后世难以分辨真假,还曾一度怀疑杨家将的历史真实性,直到发现了杨家祠堂才改变了看法。

雁门关下的鹿蹄涧村,有一座传承了千年的祠堂,它便是杨家祠堂。根据史料记载,杨家祠堂始建于元朝时期,明清时期均有过修缮,主要是为了表彰杨家一门忠烈的功绩。祠堂中有杨家的家族史和族谱,足以说明杨家将还有后人在世,而整个村子中约有1000多人,其中有半数以上都是杨家后人。

杨家祠堂中立有杨家将的功绩碑,还有杨家将的坟墓。杨家后人隐世而居,保存先祖祠堂一千余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填补了杨家将在史料中记载的空白,也证实了杨家将事迹的真实性。

虽然杨家将的故事与演义、影视作品等混在一起,但并不影响杨家将在历史上的地位,而这些戏剧、影视作品更加凸显了后世人对杨家将的歌颂和赞扬。

坚守祖训热爱国家

历史上关于杨家将的记载并不多,杨家将的后人不仅仅只有雁门关这一脉。在北京还有杨氏后人修建的杨令公祠,代县有钟鼓楼,开封有天波府等,都说明了杨家将的后人分布极广,并不是所有后人都随军征战了。

杨家将三代尽忠,后世人选择隐匿生活也是对族人的一种保护,毕竟杨家三代受到皇帝重用,又立有赫赫战功,很容易招到嫉妒。而宋朝的统治中又出现多位奸臣,杀害众多忠义贤臣,杨家无人在朝庇佑,自然要躲藏起来。

虽然杨家将的后人选择隐世,但他们并没有忘记国家,历史上,杨家曾出现多名杨氏后人报效国家,抗日战争时期更有多名杨氏后人,靠祖上所传杨家枪法继续报效国家,庇佑百姓。如今杨家将后人已经传世38代,他们生生不息,默默地诉说着祖上的荣耀,传承着祖上的爱国精神。

如今,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已经远离战火的纷扰,但我们仍然需要像杨家将一样的民族英雄来守卫和平。我们从小就学习爱国主义精神,如今,老一辈的爱国情怀被传承下来,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也要热爱祖国,报效国家,将这份传承继续传承给下一代。精神传承,生生不息,国家才会强大,百姓才会幸福。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