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李嗣源起兵真相:他真的是被兵士所劫被迫起兵吗

2021-09-14 来源:腾讯网历史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二月二十三日,因郭崇韬被杀所引起的反叛迟迟未能平定,李存勖召开内阁会议,宣布自己将御驾亲征。李存勖话音未落,大臣们一下就炸开了锅:“京城是天下的根本,现在虽到处发生动荡,但皇上仍宜在京坐镇指挥,不应离开,只需派大将出征就行了。“

皇帝亲征,史上多的是,但要不要亲征,主要还是看有无必要。唐太宗三征高丽,明成祖足踏漠北,康熙大破准唱尔,那都是挑块头大的、生猛的,不去不足以震慑敌人。若事不大,手下都会劝阻,那是怕万一整不贏,回来大家脸色都不好看。

李存勖不回答,牵出另一个问题:“行钦讨伐已久未果,继岌的大部队尚留在蜀地未归,现在朝中已无大将可派,我恐怕只有亲征。”这就是李存勖抛出的问题:朝中无人。

李存勖登基后,曾赐给三个人铁券,郭崇韬、朱友谦死后,就只剩下李嗣源。有人提议李嗣源挂帅出征,但李存勖不愿意:“我想把嗣源留在身边作侍卫,你们还是推荐别的人吧!”

这时,老将张全义出面发话:“河北平原最近多事,时间拖久了定生祸患。我赞同派李嗣源出征.若现在还依靠元行钦这些人,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

众口一词,众怒难犯,纵是一言九鼎的皇帝,李存勖也不能同所有人作对。无奈之下,只好命李嗣源为征讨司令,率皇家亲军前去平叛。

三月六日,李嗣源率皇家亲军抵达邺都。正巧,武宁节度使霍彦威在平定邢州叛乱后,也奉命赶来。这样,参加攻城的部队就有三支,李嗣源、霍彦威,加上已在前线的元行钦。三月八日,李嗣源在邺都城外观音门检阅部队,下令三军第二天拂晓攻城。

不料就在当晚,李嗣源军营风云突变。当天晚上,“从马直” 士兵张破败发动兵变,纵火烧营,杀声雷动。五更时分,天色微明,张破败率乱军直逼中军大帐,与李嗣源的侍卫队交火,声势浩大,气焰嚣张。

后唐皇家亲军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为魏博士兵,当初魏博军变,李存勖将其改编,号称“银枪军”;另一部分来自各地,李存勖从中挑选勇士,号称“从马直”。现在领导这支部队的,则是李存勖宠信的三大伶人

郭从谦是伶人,但他并没有走讨好李存勖这条路。他以同姓为由,拜郭崇韬为叔父,又认李存乂为义父,就是那个已被李存勖干掉的亲弟弟。因此,郭从谦属于那种“身在李营心在郭”的人。

就在此前不久,从马直军官王温等人格杀军使,兵变被斩。李存勖向来宽待伶人,当时并没打算追究郭从谦,只是和他开玩笑:"你过去辜负我,去巴结郭崇韬、李存义,现在又教唆王温造反,你到底想干什么呢?"

自从郭崇韬被杀、李存乂被囚禁后(郭从谦至今不知李存乂已死),郭从谦就常自掏腰包赏赐将士,只要一提起此事就声泪俱下,不停地为郭、李二人辩护。现在李存勖突然说出这种话来,直把郭从谦吓得魂飞魄散。

于是,郭从谦就暗中告诉从马直这帮人,声称皇上因王温叛乱之故,准备在平定邺都后就清理门户。他劝这些士兵把家产都卖掉,吃个酒足饭饱,不必作长远打算。从马直的人一听,这还了得,现在随李嗣源出征,当然说反就反了!

士兵逼近,局势危急,李嗣源一边派人去召唤元行钦,一边亲自出面叱责阻止:“我当总管十多年,哪点对不起你们?现在破城在即,正是你们夺取功名、获得富贵的良机。更何况你们还是皇上亲军,怎能反过来帮助这些叛贼

士兵回答:“将士们追随皇上十多年,身经百战,成全皇上霸业,可皇上却对我们恩断义绝,大肆屠杀。前些天,贝州官兵不过就是思念家乡,想回家看看,皇上竟不能饶他们一死,还说’城破之日,全部坑杀!' ”

接着,士兵们给李嗣源出了个异想天开的主意:“我们的意见是请皇上在河南(黄河以南)当皇帝,请大人在河北(黄河以北)当皇帝,做我们的领袖!”说完,士兵们抽刀拔剑,团团将李嗣源围住。

李嗣源听罢当然一口回绝:“你们既不听劝,就随你们去做,我自己这就打道回京。“

这时,李嗣源的参谋安重诲、武宁节度使霍彦威,都使劲用脚去踩李嗣源,暗示他先假装答应。无奈,李嗣源只好同意,士兵们遂拥着李嗣源进入邺都。

可是,邺都叛军并不知道,城外攻城部队已发生戏剧性变化,仍在皇甫晖的带领下,从城里杀出。李嗣源既被劫持,这城外亲军便群龙无首,现突遭袭击,根本就来不及组织迎击,霎时一哄而散,张破败被杀,亲军解体。

李嗣源进城后,赵在礼出来迎接,下跪叩头,边哭边请求宽恕∶"将士们辜负大帅,怎敢不听招呼!"李嗣源因急欲脱身,就骗赵在礼说∶"成大业必须要有强大兵力支撑,现在城外部队都散了,我还是先去替你集结。"于是,李嗣源再度出城。

以上就是李嗣源出征平叛、被劫进城的过程。乍一看似乎没什么问题,但细细一琢磨,却发现其中的纸漏、破绽、疑团太多太多。

其一,从马直兵变是不是真的?

兵变发生在三月八日晚上(八日夜,军乱),而乱兵最后逼至中军大帐已是五更(至五鼓,乱兵逼帝营)。也就是说这些士兵到处杀人、放火、烧营,一直闹到天亮。作为最高统帅的李嗣源,不仅没采取措施组织反击,反而稳坐中军辕门,静待这些乱兵一直杀至帐前。

李嗣源带的亲军人数不详,但总不可能超过西征军的六万人吧?元行钦上次带了三千人,李嗣源想必也不会多到哪儿去,即便是万把人的队伍拉出去,安营扎寨不过就那么一片,在夜深人静弄出这么大的阵势,李嗣源怎会不知道?

李嗣源戎马一生,老于军旅,带军治兵可谓行家里手。这次出征,不仅关系到后唐王朝的兴衰存亡,更关系到他自己的前途命运。半夜鸡叫恐怕都会惊醒,更何况这是大兵作乱,且还折腾了一夜?

其二,士兵的建议是不是真的?

这段史实,最假的就是这句话:“主上帝河南,令公帝河北”(让李嗣源在黄河北当皇帝,李存勖在黄河南当皇帝)。亲军是李存勖的嫡系部队,虽有怨恨背离之心,但未必就亲近李嗣源。发生暴动,竟然想两不得罪、分河而治。若没有幕后主使,以这些大老粗士兵的智商,怎会想岀两个皇帝分而治之的主意?况且有的将士家眷还在首都,难道他们就没考虑过,自己亲人的安危?

其三,既然准备与城里合作,为何两军仍发生冲突,从而导致亲军四散,张破败阵亡?

李嗣源若是入城谈判,守城叛军若是相信,自当罢战;若是不相信,肯定会冲着李嗣源这帮人去,他们怎会越过李嗣源,去袭击他身后的皇家亲军呢?

所以,另有史载称,由于城外亲军听说李嗣源已反,才自动四散的(部兵在外者闻明宗反,皆溃去)。明宗就是李嗣源,这是他后来当皇帝的庙号。

皇家亲军虽百里挑一,凶悍勇猛,但长期跟随李存勖,大忠仍在,加之蛮横骄纵,我想李嗣源未必喜欢。如果李嗣源决心背叛,必然会另招人马,另起炉灶。也就是说,李嗣源可以利用这支亲军,却不会用这支亲军,这就是他们必遭袭击的原因。

此外,张破败之死尤其诡异。张破败虽系普通士兵,但毕竟领头发动了兵变,说他是兵变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当属事实,如贝州暴乱的发起者皇甫晖。亲军遭叛军突袭,张破败一无官衔二无官服,在那么多人当中,怎会一上阵就被人杀了?张破败脸上有二维码吗?张破败没有皇甫晖的运气,他必须死,因为有人要杀人灭口。

所以,亲军溃散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李嗣源与城里叛军达成协议:我入城,你帮我解决外面的人。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我不要,我不敢要,你们最好把那个又破又败的家伙顺便办了,他参与密谋、带头闹事,还晓得主谋是我,这小子知道得太多了!

其四,李嗣源何以轻松逃离虎口?

李嗣源能否轻松出城,当取决于他是否合作。假如李嗣源不肯合作,赵在礼要杀他易如反掌,即使不杀,将其软禁与朝廷作交易,同样可行,怎会轻易放他出城?

反过来思考,赵在礼愿不愿与李嗣源合作呢?答案绝对是肯定的。赵在礼只是一个小小的指挥官,若真能把李嗣源拉下水,他当然求之不得。

其五,元行钦干吗去了?

史载,元行钦在得知兵变后,一直未派兵参与平乱;当李嗣源进入邺都后,他不仅没有前去救援,反而果断率军撤退,这又如何解释呢?

当初,李嗣源抵达邺都城下,各地援军长官都来晋见。在元行钦晋见时,他看到了尿都吓出来的一幕:元行钦下拜时,帐中突然有人高呼万岁。

李嗣源当时大吃一惊,忙厉声制止,方才停息。

这一史实足以解释,元行钦“按甲以自固”的根本原因,他是担心李嗣源已背叛朝廷,自己若贸然援助,恐怕会被一网打尽。这段史实用了个“误”字,字面理解就是士兵喊错了。你以为这种口号可以乱城吗?

还有,面对这种大逆不道之举,李嗣源似乎并未当回事。所以,元行钦必须想法保全自己。

至于李嗣源为什么要反,毕竟两个有免死铁券的都挂了。

五代史的《皇甫晖传》,曾道出此次兵变的真相∶皇甫晖在贝州当士兵时,曾起兵辅佐李嗣源,遂酿成唐庄宗之祸。皇甫晖的这番"招供"、为这段纠结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