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古代父子同住是常事 商鞅变法为何要禁止呢

2021-09-15 来源:腾讯网历史

在春秋时期,诸侯乱战的大时代之中,原本属于西部边陲的小国在当时出了一个了不得的人物秦穆公,其在位期间任用百里奚、蹇叔等奴隶出身的人为相,可以说在当时开启了先河,而秦穆公也因此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然而由于秦穆公的晚年骚操作,导致秦国一大批贤臣被杀,而他的儿子们又不能继承其雄才大略,在之后两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秦国又成为了一个穷国弱国。

直到了战国中叶,秦国又出了一个孝公渠梁,在位期间再一次大胆创新,任用卫人商鞅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变法,不吹不黑的评判:商鞅变法的确是过于残酷,《资治通鉴》之中就记载了商鞅变法的残酷性,咸阳城外的渭水都被染红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的确为秦国崛起乃至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因为他是从军事、民生、政治各个角度改造秦国,而他国变法要不就是不彻底,要么就是局部改善。

不过商鞅变法到底还是有些人存在质疑,在当时商鞅变法之中有一条法律:禁止父子兄弟居住在一起。

当然在现代生活之中,这已经属于很常见了,成年人一般长大之后都会主动搬出去,然而在当时这似乎有点不近人情,因为古时候父子同住在一起基本是常事?那么商鞅变法为什么要定这么挑法律呢?

增加税收,加强财政收入

按照现代的方式来说,强国不单单是一个领域的强大,强国而是多方面的,经济、科技、军事等等缺一不可,而战国初期的魏国就是这其中的佼佼者,而这其中钱又是最重要的,没有经济基础何谈强国。

而古代收取税收的方式和现在又有所不同,春秋战国时候的税收可能并不是按人头收税的,那个时候他们是按户籍收税的,一户人家就收一户人家的税。

但是这个方法有个弊端,那就是一户人家究竟有多少人?春秋战国时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也是世卿世禄制,而有些人为了躲避税收往往会隐匿在那些世家大族的名下,这样一来可能几百口人就交一份税,税收不上去,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可以说战国初期秦国的衰败不是没有理由的。

而商鞅要求父子兄弟禁止同居的情况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增加国家收入,父子和兄弟分离出去了,那么就等于多增加了一户家庭,在当时那个大环境之中就相当于多了一份财政收入,而原来那些被世家大族隐匿的人口也可以登记造册,这样一来一旦爆发战事可用的人也就多了。

所以商鞅变法之中这条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是帮助秦国加大了财政收入,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是迫切需要切除这个顽疾的,而之后秦国强大的动员能力也因此显现出来了。

不过要说这个方法也并非没有弊端,因为财政收入是高了,可是父子兄弟之间的感情也可能会由于长期的不联系而变淡了。

打压宗族势力

上文就提到了秦国在那个时候很有很多的世家大族,当时有些百姓为了逃避税收就投到了这些世家大族的门下,成百口子人聚在一起一方面是让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另外一个弊端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宗族势力过强,而秦国中枢则未免太过单薄了。

这样子的情况不单单在秦国,在楚国特别明显,我们可以看到楚国几百年历史之中宗族势力一直很强,战国中期的屈、昭、景三家,战国后期的黄歇,战国末期的项家都是宗族势力的代表,有时候在当地说句话可能比楚王还好用。

而除了这个弊端之外,宗族势力的强大还有一个特别大的弊端,那就是热衷于私斗。由于当时秦国又破又穷,可用的资源就那么些,所以可能往往为了争夺一口井,成百上千人打在一起,这就是商鞅当时说的“勇于私斗”。

秦国民风彪悍是不假,可是这股民风却没有用在了正道上,而是用在了对内的打架斗狠上,这样子的群居方式不但是加大了宗族之间的仇恨,更主要的是让众多的青壮年无故死于非命,我们不妨想想一旦魏国大军来袭,两方经常械斗在一起的人能够放下成见一起抗敌吗?就算放下成见,这边是个个带上,而那边是以逸待劳,打得赢吗?

不过也幸好那个时候魏国将主力放在了中原,暂时没有精力顾及秦国,这也让秦国和商鞅可以腾出手来整肃秦国内部。

而商鞅颁布这条法令的目的就是为了弱化当时秦国强大的宗族势力,让秦朝的动员能力变强。

在此以前,秦国可以说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大量的青年死于非命,宗族之间的矛盾更是日益加大,在颁布了这条法令之后由于彼此之间没有了联系自然就消除了彼此之间的联系,这也让中央可以更好的控制地方。

再加上商鞅变法的奖励还是很丰厚的,淡化了宗族观念的秦国民众可以说是一致对外,再没有了之前“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所以这条法令看起来非常难以理解,但是我们细看一下就会发现商鞅究竟是有多厉害,一个小小的举动起到了一石二鸟的计划。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