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开国皇帝庙号方可称祖 康熙为何被后世称圣祖

2021-09-25 来源:腾讯历史

中国古代讲究“盖棺定论”,对于那一些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来说,他们去世以后会由后人结合他们一生之中的功过,用一些简短的字词来代表这个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谥号。谥号这个做法开始于西周,根据王国维的考据,是在西周中期开始形成具体的规章制度。

在最早的时候,谥号具有着很高的可信度,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意味着公信力,因为对于帝王的谥号往往是出于极为公允的评价,如周哀王、周厉王、周幽王等等,是有“恶谥”存在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原本谥号制度中的等等规定渐渐都已经改变,首先是字数上由一二字开始增加,其次就是对于帝王生前的平生事迹评价也渐渐不再公允,大多为溢美之词。

所以唐朝以后,皇帝们的谥号渐渐就开始变质了,由于谥号字数很长而且也不是很准确,所以人们渐渐开始使用庙号来代称皇帝。庙号的诞生时间比谥号还要更早,早在商朝就已经出现,庙号中的“庙”就是用来供奉并祭祀先人的庙宇,不过在上古时期由于地方很小,所以并不是每一个君王都能够拥有庙号。

但是庙号的命名制度在商朝时期也已经有了具体的体现,那就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后来的周朝并没有继承庙号制度,这一制度到汉朝时期才恢复过来,刘邦因为开创大业所以庙号为“太祖”(高皇帝是谥号),也是这个时候确立了开国皇帝庙号方可称祖,其他皇帝只能称宗的规矩,而且整个汉朝能够拥有庙号的皇帝并不多。

直到汉朝灭亡以后,庙号制度在曹魏时期就被忘坏了,各种“祖”层出不穷,到随后的分裂时期,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出现大一统的皇帝,各种割据政权纷纷称“祖”,汉朝时候的庙号规矩也基本是被废掉了。但是到唐朝的时候,由于谥号制度被玩坏了,所以这个庙号制度又一次被人们重新重视起来,恢复了汉朝对庙号的谨慎程度。

唐朝以后的历朝历代中,基本也都是开国皇帝才能够称祖,但是清朝的康熙却是例外,他尽管已经是满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在开国皇帝皇太极的庙号都仅仅是清太宗的情况下,却被后世称为了清圣祖,这是为何呢?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在定下庙号的雍正帝(康熙四儿子)眼中,康熙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已经超过了一般的开国之君。

雍正的原话是“我皇考大行皇帝缵继大统,旧典本应称宗,但经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符丰功。”

意思就是说康熙在历代帝王中冠绝今古,开创了万国来朝的盛况,不称圣祖都说不过去,既然作为皇帝的雍正这么说了,而且说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其他的大臣自然也不敢反对,于是康熙的“圣祖”之名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