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为何清朝调兵最多只能几万人 而明朝是几十万人

2021-10-23 来源:腾讯网历史

首先说下,历史上“一调军队就几十万”的,可不止明朝一个朝代,而是几乎所有的中原王朝,凡是大战开启大战的话,都是动辄几十万大军。不信你看,在两千多年前,世界各地还是以千为单位的军队数量时,吴起已经在用五万魏武卒在和五十万秦军在决战了;当王翦用六十万大军灭楚时,罗马帝国都还没有建立。

所以说明朝一调军队就是几十万这个问题,不是个例,而是中原王朝的历史传统,有着众多的原因。

战力不够,数量来凑

相对其它朝代来说,明朝这个朝代是比较特殊的,他的前后都是草原民族建立的王朝。朱元璋率领起义军赶走了彪悍的成吉思汗后裔,子孙又被更强悍的满清给打败了,不管是蒙元或者的满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主力征战部队以骑兵为主。

众所周知,在正常情况下,骑兵的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他们来去如风,突击能力强,一般的步兵根本不是对手,称之为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之王”也不为过。而中原王朝历来缺少战马,明朝也不例外,他们只有少量的骑兵,其它都是步军。这样的情况下,面对蒙古和满清的强悍骑兵,明朝步兵要想顶住他们的冲击,防止阵型被快速凿穿,切割分散,那就只能堆人数!

集结大量的步兵,结成密集的阵型,依靠士兵的层层抵挡,消耗骑兵的动能。等骑兵失去了速度,就跟步兵差不多了,陷入步兵阵型中的他们,往往会被围攻至死。所以骑兵在面对3倍以上结好成型的精锐步兵时,一般是不会直接冲阵的,因为这样即使他们赢了,那也是“伤敌一万,自损八千的局面”。而养一个骑兵的费用,都可以养10个步兵了,不管是满清或者是蒙古人都承受不起。

所以,朱元璋的每次北伐,以及后来的永乐帝朱棣、明英宗朱祁对外征战时,基本上都是20万以上的大军,最高时还达到了50万人。不是明朝皇帝们“臭显摆”,实在是邻居都是彪悍的草原民族,他们的骑兵战斗力非常强,去的军队人少了,简直就是“送菜”,根本不起作用。只有以绝对的优势兵力,以泰山压顶之势出击,才能有效杀伤骑兵,获得胜利。

面对的环境不一样

明朝边疆所面对的都是如狼似虎的草原民族,几千里的边界线时刻面临着威胁,缺少骑兵机动能力的他们,只能采取据城而守。一旦满清骑兵来袭,就是打哪里就集合大军抵御哪里,打到最后就变成了处处漏风,被清军先后5次突破长城,进入中原劫掠。

为了防御清军,在明熹宗与崇祯时期,为了抵御日渐强大的满清,“九边重镇”防线已经屯兵60万左右,当时的清军都还不够8万,可见差距之大。

到了清朝时,由于他们就是从草原上一路打过来的,昔日威胁中原的游牧民族基本都已经被征服,且他们本身就以骑兵为主,有着“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可以说,他们入主中原后,草原边疆基本上没有了外敌。

到了康熙时期才出现了沙俄哥萨克入侵和准噶尔部的威胁。而这些外族又都是较小规模的,即使是强大的游牧帝国准噶尔部,也只有不到5万骑兵。虽然战事激烈,但清军不仅拥有精锐的骑兵,还有威力强大的大炮、火枪等,在同等兵力下还是有很大优势的,最后也赢得了战争。

没有了外敌威胁,也就没必要保持数量庞大的军队了,毕竟养军队可不便宜。但清朝军队数量少的弊病,在后期也慢慢暴露了出来,特别是随着八旗子弟兵的没落,这个问题成了清朝的“硬伤”。在太平天国运动早期,起义军凭借数量优势,一路攻城掠地,打得绿营兵和八旗兵节节败退,很快就陷入了无兵可用的境地。要不是朝廷下旨让各地编练民团,曾国藩组建了日后赫赫有名的“湘军”,清朝的江山还保不保得住还是两说之间。

到最后,西方列强以长枪短炮轰开大清国门的时候,战争已经不是由人数多寡来决定胜负了,清朝最后也因无兵可用而覆灭了。

朝廷政策问题

朱元璋是造反出身,知道“官逼民反”的道理,而他又不能保证自己的子孙后代都能贤明。所以为了保证大明江山能长久些,他在建立大明朝后,创立了“卫所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把军队分散驻扎在全国各地。这样做既能快速应付某地的突发情况,也避免了军队过于集中而产生的隐患,就算某地的卫所造反,影响也不会特别大。

事实证明,卫所制在明朝初期是非常实用的,既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也避免了很多隐患。只是到了中后期,随着军中腐败严重,士兵苦于官吏的压榨和勒索,逃亡现象严重,卫所制也慢慢走向崩溃。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时,全国共有内、外卫547个,所2563个,一个卫大概5600人左右,就算减去一些空额,明朝的军队也基本保持着200万左右,比我们现代海陆空三军加起来还要多。

而到了清朝,由于历史原因,统治者们虽然提倡满汉联姻,但是一直对汉人保持着很深的警惕心,我们光看朝中大臣满汉人员比例就知道,基本10个大臣中只有一个是汉人,且还不是什么高级官员。

为了保证他们的统治地位,清皇帝们必须让满蒙八旗的力量居于优势地位,即保持“内重外轻”。但是满蒙两族的人数一直发展不起来,入关时加起来才200万人不到,军队也就刚好10万人。虽然入主中原后,两族下大力气解决人口稀少问题,但面对汉人以亿为单位的基数,他们也是无可奈何。这就逼着他们不得不用汉人军队来协助他们统治全国。

所以,在统一全国后,满蒙八旗的人数一直保持在20万人左右,而汉人组成了绿营兵则维持在60万人的规模。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比例,也是满清统治者认为能控制的极限。以入关时的满清骑兵战力来看,20万八旗兵确实有完虐60万步军的实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奢侈的生活慢慢腐蚀了满清八旗的英勇,使得他们变成了只会遛鸟、斗狗、下妓院的兵痞,不复祖先荣光。所以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满清军队才表现得那么弱,连农民起义军都打不过。

所以说,整个大清朝的军队数量基本上保持在80万左右,这点数量的军队,分散在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能起到什么威慑力?这也是满清朝廷的无奈之处,既想用汉人军队,又要防备着他们,不敢多用。最后就造成了无兵可用的局面,

结语

明朝的军队多并不是一件坏事,虽然增加了国家的负担,但是在面对外敌来侵犯时,多了几分自保之力。就算在局势糜烂,国内烽火四起时,崇祯皇帝还是能调集13万大军和清军打松锦会战。而再看清朝,从建立到覆灭,基本上没有出兵10万以上的战争。康熙远征噶尔丹,带去了8万多大军,这就已经算是清朝最大规模的用兵了。

后来的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时,堂堂大清就没有组织过十万以上的会战;第二次鸦片战争,决定性的八里桥之战。大清僧王、胜保就只能调来3万军队,败后,咸丰爷就只好逃出北京了。甲午战争同样如此,面对“蕞尔小国”日本,除了海军占据优势兵力外,其他的每战都没有绝对优势的兵力;太平天国时期,起义军都打到京城附近了,大清拼了老命,也就凑了僧王、胜保5万人前去镇压,所谓的江南江北大营,兵力也不过4万多人,面对几十万的起义军,怎么打的赢?

不过说回来,清朝能以80万军队维持统治260多年,已经证明他政治体系的成熟,算是封建王朝的巅峰了。但是,没有得到百姓支持、爱戴的朝代,就算再成熟,也终将走向灭亡。

分享到:
责任编辑:朝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