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安禄山如此强大的军队 为何安史之乱十年就被平定了

2021-10-24 来源:腾讯历史

安禄山、史思明有“乱天下”之能,却无“取天下”之略。

安史之乱中,大唐三代统治者昏招连连。拥有不俗战力的安史集团并不是没有机会改朝换代。

可是,即便如此,安史集团还是在7年(而非题中的所提的10年)后失败。

不错的机会安禄山史思明集团取天下的机会是不小的。

起兵前,安禄山经过长期经营,已经具备了很强的武装力量。

起兵前,安禄山兼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河东节度使,三镇兵力达18.39万,占当时天下边兵的37%。

同时,他还兼任河北、河东采访使,将今河北、山西地区的财政、行政大权也掌握在手。

就在起兵前1年,安禄山有负责闲厩、陇右群牧等使,掌握了大唐最优质的马匹资源。

有强兵,有巨资,有天下所有优质马匹资源,安禄山的起点在历代造反者中是最高的。

另一方面,他对面的大唐统治者,则几乎是他最好的“伙伴”。三代唐皇昏招不断,屡屡给叛军“送大礼”。

可是,安史集团虽然制造了巨大的混乱,却终究无法胜利。

起步失策,使叛军早早陷入“攻势顶点”安禄山起兵前,形势是非常有利的。

尽管大唐在总体兵力上占据优势,但精锐多集中在遥远的边境。安禄山如果起步得当,完全可以在大唐边兵回防前,控制天下形势,完全掌握主动。

起兵前,何千年提出了一个立足于控制形势的方略。

这个计划,不急取洛阳、长安,而是立足于控制形势。

西取灵武,则大唐西北边镇兵力没有可以集结的立足点,被割裂于西北各镇,力量分散,难以集合成有力的主战兵团。

东取山阳,控制大唐赋税主要来源的江淮,则大唐无财赋。

中路取蒲关、河阳,则大唐在长安、洛阳根本立不住脚,潼关等处发挥不了作用,无险可守。

以当时大唐在内地的兵力,这个计划是有不小成功概率的。

即使安禄山不完全采纳何千年的方略,至少也应该控制山西,保护侧翼。(这一点,他还不如后世的吴三桂)

不过,安禄山急于攻取大唐的政治中心洛阳、长安,决心集中兵力,一路进军。

尽管叛军进军神速,迅速攻取了洛阳,但受阻于潼关,无力西进。

同时,由于安禄山集团未控制河东高地,侧翼完全暴露于河东唐军的攻击下。

因此,起兵后不久,胜利进军的叛军成了一条“死蛇”。

如果不是唐玄宗关键时刻发昏,强令哥舒翰出击,叛乱恐怕连7个月都扛不住!

尽管唐玄宗的昏招使安禄山躲过一劫,但开局的失策却长期困扰了叛军。

由于始终未能控制河东,千里纵深变成了千里战线。

受制于漫长的战线,叛军在攻取长安后,既无力继续向西追击,又无力以主力兵团南下,控制江淮财赋。

换而言之,安禄山起步的方略,使叛军早早攻取了洛阳、长安,砸掉了大唐的政治中心,使天下陷入混乱,但却使自己早早陷入“攻势顶点”,无力再发展新的攻势,逐步陷入被动。

无定天下之略,坐失良机。尽管起步失策,但在攻取长安后,安禄山集团仍然拥有不错的时机。

安禄山急切要攻取两京,目的当然是为了“示天下形势”,提高政治地位。

安禄山攻取两京时,大批唐朝官吏归附叛军;而在朝廷西迁后,地方与朝廷联络中断,许多地方官吏仍处于观望状态。

如果叛军像刘邦、李渊一样施行良政,确实有很好的机会完成改朝换代。

但是,叛军却显示出其无定天下之大略。

叛军多有掳掠烧杀,而且,叛军将中原所掠夺的财富统统运回范阳老家。

当初,李渊晋阳起兵,唐军取长安后,迅速以长安为中心发展,其老根据地太原甚至一度被刘武周夺去也不为动摇。

这才是志在天下的雄主所为。

相比之下,尽管安禄山已称帝,但他骨子里仍然把自己当成以范阳为根据地的军阀。

另一方面,叛军攻取长安后,“无图西之意”,没有继续向灵武追击(唐肃宗刚到灵武时力量十分薄弱),使大唐重新整顿了下来。

李泌因此一眼看出了叛军不能成事。

用李泌的话说,叛军所作所为,“渠能定中国邪?”尽管叛军攻占了大片地区,但愿意真心为其效力的中原人,不过是周挚、高尚等数人,其他都是胁从者而已。

李泌因此提出了一个“不出二年”可根除叛乱的方略。

加入唐肃宗真的采纳李泌方略,叛乱恐怕照样撑不了多久了。

尽管唐肃宗最后未实施李泌方略,使叛军再次躲过一劫,但是:随着大唐的重新整顿,唐在实力上已重新获取优势,叛军的“袭击红利”彻底丧失,已失去了取天下的机会。

内乱频繁安史集团的连续内乱,则是其失败最直接的原因。

756年底,低谷中的大唐组织了一次蹩脚的反击,全军覆没;同时,内部出现了永王李璘作乱、建宁王被杀等事件。

这本是叛军的绝佳机会。

可是,757年1月,就在叛军处于全盛之时,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

唐军收复长安、洛阳后,再出昏招,再次逼反已经投降的史思明,并长达1年未继续攻击。

这本是叛军重整声势之时。

但安庆绪又杀蔡希德,使叛军人心沮丧。

唐军再出昏招,九节度使围攻邺城,不设主帅,结果大败。

史思明杀安庆绪及其骨干。

唐军在邙山之战,内部意见不一,再次大败,叛军占据洛阳,再逼潼关,形势复振。

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所杀。

可以说,大唐帝国够给叛军“面子”了,给了叛军一次又一次机会。

但是···叛军每次都用一场内乱来回应大唐的“大礼包”。

安禄山、史思明虽然拥有很强的实力基础。

但是,无论是军事、政治才能,还是格局,他们与刘邦、李渊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而其内乱的频繁程度,在历代起事者中,仅次于后世的太平天国。

他们只有乱天下之能,确实没有安定天下的才干。这对昏招不断的大唐统治者来说,是幸事。

只是···同样拙劣的大唐统治者,虽勉强渡过此劫,却再不可能带大唐重回盛世了。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