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大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形势其实相当严峻,关外有满洲人虎视眈眈,山海关的守将吴三桂还有叛变风险,而在南方还有个南明小朝廷,这些都是李自成的巨大威胁。
在面对这样的困境时,李自成还能拟定非常明确的战略方针,足以说明他对天下形势是了解的,而且他本人也不是个昏聩的人,否则不会被众人拥戴为王。
既然思路明确,也有足够的能力,那么在打下京城宣告大明王朝灭亡之后,大顺上下为何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呢?难道他们猜不到满洲人会倾巢出动吗?
一、李自成入京后面临的问题
1、缺钱少粮
大慧认为,李自成大军在入京后开始一系列的“骚操作”,而不是把重心放在地盘的巩固和对外防务上,除了有来自农民军的一种眼界的限制外,还有很多就算是李自成本人都很难说出口的苦衷,这是什么意思呢?
了解那段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李自成军队进入北京之后,干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情,也是备受后世诟病的,那就是对京城内原本的前朝官员进行了虐待和抢劫,尤其是明朝贵族,基本是无一幸免。
史学界普遍认为,由于这件事发生,导致得罪贵族阶级,制造阶级矛盾,是起义军后来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里就出来了一个问题:李自成覆灭明朝后,自己成了皇帝,换言之,整个天下都是他的了,京城的那些贵族官僚手中的财富,想要获得岂不是早晚的事情?他用得着这么急吗?
从中国历史的进程来看,每次改朝换代,打入京城的新统治者都会对百姓,对前朝官员,甚至是前朝的皇族施以恩惠,史书上常用的词就是“秋毫无犯”。到了李自成这里,就真的不按套路出牌了吗?
如果他一开始采取怀柔政策,等到稳定京城内的局势后,再反过头来收拾这些地主权贵不是更得心应手吗?为什么他要急于求成?大慧个人认为是大顺军此时缺少军粮。
2、内部的激烈矛盾
此前明朝还在的时候,内部官僚腐败成风,外部军事行动不断,本就不富裕的国家早就积贫积弱,国库里压根啥都没有。没有钱也收不上粮,这仗怎么打?
不管是和满洲人对抗,还是去安抚带兵的将军,总之每件事都离不开钱,李自成手里没有钱,自然不可能在进入京城之后,平心静气的去安抚官民。
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敛财,这就和京城的原统治阶级爆发了冲突,很显然,当时李自成是占据上风的,因此矛盾愈演愈烈,一度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除了搞钱,李自成还遇到了一个大麻烦,那就是队伍内部人心不齐,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
李自成手底下有一员得力干将,叫做刘宗敏,一开始两个人打天下的时候配合的十分默契,但是到了后期,刘宗敏直接就不听招呼了。
李自成一直打算把吴三桂笼络过来,碍于期间发生了种种机缘巧合的事情未能成功,不仅如此,吴三桂还公然宣布要和农民军血战到底,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只能调整战略进攻吴三桂集团。
他当时准备派最有能力的刘宗敏去,可这哥们直接表示不去,大家知道他是啥理由吗?他很直白的说:“大家都是干强盗出身的,为啥你在京城里作威作福,我却要去战场上出生入死,风餐露宿呢?”
刘宗敏的这席话有什么意思呢?大慧认为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第一,刘宗敏自己的出身、学识、胆识都很有限,他不可能像汉朝、明朝这些开国之初的将领一样,有一种稳固江山社稷的决心,也根本扛不起这份责任。
第二,刘宗敏本身就不太承认两人一起打天下,结果你李自成当了皇帝,而一直抛头颅洒热血的我却只能成为臣子,而且两个人关系的质变,还要求后者无条件的服从和忠诚。
第三,刘宗敏是一位有兵权的武将,但很明显他已经厌倦了战争,也没有了此前的野心和荣誉感,只是想要功成名就后去享乐。
总而言之,李自成手下的文臣武将整体的素质都比较低,李自成靠着他们可能会一时取胜,但想要打下整个江山,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就很难了。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此后李自成亲自动身前往山海关的事情。
二、失败不是一朝一夕
不仅是李自成手下的武将水平很一般,士兵的作战能力也相当有限,有的朋友可能会有疑问,这不应该啊,如果说战斗力不行,为啥能打下大半个中国,还一举拿下北京,灭了大明朝呢?
大慧认为,李自成之所以能够一路凯歌,最大的原因不是他的部队有多狠,而是得益于明朝军队的集体哗变。如果驻守各地的明军不发生叛乱事件,以李自成的实力,不能说打不下北京城,至少会困难重重,短时间内是很难实现的,比如李自成进入北京,也是因为明廷内部有了奸细,在他们的反叛下导致的。
而当起义军与清军、吴三桂对抗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他们应付的相当吃力,尤其是山海关之战中,大顺军可谓不堪一击,一战即溃。紧接着大顺军就兵败如山倒,李自成无奈只好退出北京城,即便是这种情况下,他手下的队伍也在以极快的速度消亡。
以上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李自成军队里的将士能力是很有限的,而且到了后期,李自成本人在集团内部的影响力、统御力都十分有限。
综上所述,不是李自成不知道有来自关外的威胁,也不是不想去应对,只是看看自己的口袋中啥都没有,军队又不思进取,这种尴尬的局面,你让他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