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性格决定结局?从另一个角度看“韩信之死”

2021-12-06 来源:腾讯网

对于一代军神韩信来说,他的死是中国历史中不能遗忘的一笔。现代很多作家、编剧和导演,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对“韩信之死”进行过艺术加工。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有人认为韩信的死比较可惜,有人认为韩信的结局是咎由自取。那么“韩信之死”到底值不值得同情,我们暂且不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韩信自己的结局更多来自于自己性格的主导。

一、恃才矜贵

有人用“恃才傲物”概括韩信的一些行为,但笔者认为“恃才矜贵”相比之下更为贴切。这个词语的意思是依仗自己才高位重而傲慢。

比如有一次韩信到了樊哙的府上,樊哙的表现可以用“受宠若惊”来形容自己对偶像的崇拜。先是一路小跑前来,交谈的时候言必称臣。韩信走后,樊哙一路下跪匍匐直至礼送出门。

不过韩信应该是迫于某些压力才来到樊哙的府上,因为他出樊哙府邸的时候苦笑着对手下说:“你瞧瞧,我都沦落到与樊哙这种人为伍的程度。”

要知道,之前的韩信是“楚王”,这也是为什么樊哙每句话都称“臣”的原因。韩信来长安的时候已经被撸成了”淮阴侯“,却看不起同等勋爵的功臣们。被他看不上的除了樊哙,还有周勃、灌婴等。

其他人不说,单说樊哙。很多人知道他还是来自于中学课文《鸿门宴》,在宴会上他挺身相救刘邦,堪称一代英雄人物。但在课文之外,他也是汉帝国的元老,是与刘邦一路长大的朋友,最初的创业团队成员之一。

汉朝的开国战争中,他功勋卓著,在论功行赏的时候排位第五,可以说论功绩差不到韩信哪里去。更何况他的老婆是吕后的妹妹,也就是说是刘邦的连襟。

即使这样的身份,也掩盖不住樊哙对韩信的崇拜。当时很多将领对韩信的军事才能是非常信服的,由此心生崇拜。

可面对这些人的崇拜,韩信的表现却如同与蚊蝇为伍一般,不念及丝毫的战友情谊。

二、心直口快

虽然心直口快的性格伴随着韩信的一生,但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这却成为了他的污点。

首先就是不够严谨。目前没有证据表明韩信与陈豨的勾结是冤枉他。起码韩信确实说过要与其里应外合,这也是吕后痛下杀手的主要原因。

问题是韩信与陈豨的通信已经闹的阖府上下全知道了,大家都知道韩侯爷要起兵造反。这就说明当时的韩信口无遮拦,如此重要的事情怎能让大家都知道呢。

换句话说,这种风险极大的事情让家中仆人都知道了,大家相当于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谁也跑不了。既然如此,韩信应该对“创业团队”以包容,如果出现危险分子应该及时处理。

但他要处死手下的时候,却忽略了那人还有亲兄弟在府中。为了救哥哥,后者的兄弟才将造反之事捅给了吕后。

其次,就是他的“心直口快”变成了不讲义气。在韩信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发表了“终身感言”。这段话想必很多人都非常熟悉:我悔不听蒯通之计啊。

他是痛快了,可蒯通这位老兄还活着呢!刘邦后来听说了韩信的名言后火冒三丈,直接绑来蒯通要将其“殉葬”。

要不是蒯通机灵,早就跟着韩信一起到黄泉路上作伴了。从我们现在的角度看问题,当时的韩信悲壮吗?也太不讲义气了吧。

三、真性情

真性情意味着肆意潇洒的人生,但对于韩信来说却堪称灾难,故事的开头源于刘邦的小心思。

彭城之战刘邦刻意不用韩信,56万大军竟然让3万楚军打得鸟兽散。要知道,这3万人是项羽从前线连夜带回来的。疲劳之军对以逸待劳,竟然大获全胜。这绝对是刘邦一生的污点之一。

这场大战的重要意义在于刘邦意识到大兵团作战只能依靠韩信,这才有了后来了垓下之围,韩信指挥30万汉军一举消灭了项羽。

后来的刘邦还不死心,在酒宴上问韩信自己能够统领多少人马,韩信说:“10万!”后边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由此衍生出一个成语: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这个故事的问题在于韩信恭维刘邦是“不善将兵,而善将将。”如果将军不听话呢?比如你韩信。

当时天下初定,还有很多不稳定因素。刘邦非常不放心这个“多多益善”的韩信,撸了其兵权和王位,放到身边看着。这也是另类对待功臣的方法,如果指责刘邦心胸不够宽广,那就算他不够宽广。

但韩信的心胸也不够宽广,在这样的局势下还依旧对自己的行为不进行遮掩,公开表达自己对待遇的不满。常常称病罢工、拒绝酒宴聚会,这样的做法只能换来刘邦的更加不放心。

因此刘邦在知道自己老婆杀了韩信之后,表情非常复杂,他对韩信不放心不满意,可又念及革命友谊和天下悠悠之口。

“真性情”的韩信对自己的结局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四、最后

对于韩信来说,智商大于了情商。这本没有错,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人生属性。可问题在于,韩信处于要求情商更高的公务员队伍,他的性格或者说对性格的放纵都是造成其最后结局的根本原因。

有人指责是刘邦的小肚鸡肠容不下韩信,可别忘了,他们二人是互相选择的结果。如果韩信能够预见自己的结局,不知道他当初会不会选择留在项羽的队伍里。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