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皇明的罪魁祸首 一个人是如何毁了一个王朝

2021-12-23 来源:腾讯网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起的大一统王朝,也是继唐汉之后的又一辉煌时期。明朝既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也没有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故被后世称之“皇明”!

注:明朝统一后,北方边患非常严重,而山海关自古以来便是抵挡鞑靼和瓦剌等部落势力的军事重镇,明成祖朱棣南京称帝之后,为保天下安宁,迁都北平(今北京,北方安宁平定之意),镇守国门,史称“天子守国门”;崇祯帝时,李自成攻下了明王朝首都,崇祯皇帝至死不退,吊死煤山,天子为江山社稷而死,史称“君王死社稷”。

盛世皇明

洪武元年(1368年)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收复中原,于南京称帝,奠下了大明的万世基业;继而明成祖朱棣文治武功,创立了内阁制度,完善了朱元璋撤除宰相带来的政体弊端,从此大明王朝的基本框架彻底完善而稳固,这才有了后世的修道皇帝嘉靖帝能二十年不上朝,神宗皇帝万历爷更是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这些都极大的得益于明朝的这两位先辈所奠定的先进的政治制度!

朱元璋像

近代历史学家孟森《明清史讲义》:“(万历爷)怠于临朝,勇于敛财,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

然而正当皇明鼎盛之际,却突然非常不正常的由盛转衰,甚至连天子都能被敌人俘虏,所携的上百朝臣和数十万精兵更是被一战全歼,可对手却是相比之皇明非常弱小的一个蒙古部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蒙古部落

皇明奠基之二帝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派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将,常遇春为副将,领军25万,挺进中原!同年,此次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了一条非常著名的纲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

《谕中原檄》

朱元璋雄才大略,先取山东,再进兵河南,夺取潼关,最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即可不战而取之!然后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即可以席卷而下。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最后分封群臣!

太祖班师回朝

同年七月,二十七日率兵挺进通州,八月直逼北京,元顺帝不战而逃,弃城而走。其手下手握重兵的库库帖木尔、李思齐等军阀在明军攻来之时全部逃跑。至此,蒙古于中原98年的统治宣布结束,中国再次回到了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之下,同时,丢失足足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全部收复!

燕云十六州图

太祖朱元璋建立政权之后,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减免税赋,解放奴婢,中原恢复平静,开始休养生息,史称“洪武之治”。

太祖朱元璋之后,又出现一位文治武功的君王—成祖朱棣!朱棣其残忍手段抛开不谈,其本身也是极有能力的,史称“永乐大帝”。

明成祖像

论文治,他修著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而且收录的藏书一字未改,比清朝修著的被改的面目全非的《四库全书》可谓是有天壤云泥之别。

论武功,其五次北伐,直接促成了元帝国的瓦解,同时设立奴儿干都司,解决辽东后顾之忧,消灭倭寇,解决沿海海盗问题。

皇明宦官干政之始

可以说朱棣是把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框架给彻底的稳固了下来,确保了皇明的江山社稷,可惜,后人的能力却是大不如他们二人。成祖朱棣死于第五次北伐,之后的明仁宗明宣宗倒是都还不错,对内宽容,对外优待,停止征战,休养生息。史书上这个时期称之为“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

可惜两位皇帝福气太薄,没多久就去世了,其中明仁宗更是仅仅在位10个月,非常可惜。明宣宗死后,太子朱祁镇即位,改元“正统”,即明英宗,这个时候他才仅仅9岁。

明英宗像

9岁的孩子自然是不能理政的,还好当时有堪称整个明朝最为强大的内阁之一,即杨士奇、杨荣、杨溥,并称“三杨”,这三位阁老与太后把持朝政。而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内阁的权利开始膨胀,乃至最后皇帝都控制不住。

英宗很小便“养于深宫之中”,与外界几乎无交流,手下臣子又非常的“不可爱”,总是不让玩这不让玩那的,于是身边便出现了一群非常听话的人,那便是太监,而其中宦官王振逐渐脱颖而出。

小知识:太祖朱元璋之时特别忌恨宦官干政,对太监们监管相当严格,擅自干涉朝政者,杀无赦。而建文帝即位之后更是对太监非打即骂,动不动就处死,也是因此把太监压迫的太狠,最终导致太监反叛,将南京空虚这一消息告诉了朱棣,这才导致了朱棣发动靖难而“谋反”成功。

成祖即位之后,因太监立有大功,所以不得不分配出一些权力给他们,其中非常著名的就是多次下西洋的郑和(“三宝太监”)。而这也就开启了大明王朝宦官参政之始。

王振开始擅权之路

王振此人便是抓住了此次“机遇”,史料记载,王振此人年少略通经书,还做过教官,可是因为中举人、考进士这条晋升之路太难了,于是他便自阉入宫,做了一名太监。从这里便可以看出一个对自己都如此狠的家伙,后来能够取得那么高的成就理所当然。后世魏忠贤年纪不小了却狠下心挥刀自宫,最后才能达到人臣之巅“九千岁”,二人皆是这个道理了。

史称王振“狡黠”、善于伺察人意。

当极擅溜须拍马的王振遇上了年少无知的英宗,便如鱼得水般谁也离不开谁。英宗即位之后手上无人可用,于是最受宠爱的王振便开始登上大明政治舞台,并出任宦官中权利最大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一朝天子一朝臣,宦官亦然。

注:司礼监是明代24个宦官衙门中最重要的一个。总管宫中宦官事务,提督东厂等特务机构,替皇帝掌管内外一切奏章和文件。由于此职位事关机要,历来非皇帝之心腹不可担任。后来“票拟”制度形成,皇帝最后的裁决意见都要由司礼监秉笔太监(后世魏忠贤之职位)用朱笔拟写在奏折上面,称之为“批红”。

司礼监掌印太监位高权重

司礼监掌印太监乃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权势的职位,在司礼监中排名第一,位在秉笔太监之上,是负责完成明朝国家决策中''批红''的部分最后的审核盖印,故而素有“内相”之称。当王振掌控“批红”大权之后,便正式开始了其日后擅权之路。

权势滔天之王振

刚开始王振上位的时候,当时三位阁老还在(三杨),而内宫之太皇太后又明察秋毫,所以王振一时还翻不起波澜。可是正统五年杨荣病死,杨士奇因儿子杀人而引咎辞职,只剩下了杨溥一人,正统七年,张氏病死,而这个时候英宗才16岁,并且极其信任王振,尊称“先生”。从此,再也无人能够阻碍王振专权之路了。

王振专权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把太祖朱元璋挂在宫门上的“禁止宦官干预政事”的牌子给摘了下来,他早就看这块牌子不爽了。

接着大兴土木,修建奢华府邸;修建智化寺,为自己祈福。当时凡是巴结贿赂他的都会得到提拔和晋升,可若是有人违背他,立即便会受到处罚甚至贬黜,王振之权势如日中天,时无人敢违背。

小故事:相传有位工部郎中,名叫王佑,极其擅长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一日,王振问王佑:“王侍郎你为何没有胡子呀?”王佑极其恬不知耻的回答说:“老爷你没有胡子,儿子我怎么敢有。”王振大喜,即刻提拔其为工部侍郎。《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王振用事》

时徐希和王文亦是因为善于谄媚,被王振提拔为兵部尚书和都御史,而王振的两个侄子王山王林则被提拔为锦衣卫指挥同知和指挥佥事,他还把自己的心腹马顺、郭敬、陈官、唐童等人分别安插到各个部门,就这样,从地方到中央便迅速形成了一个以王振为核心的朋党集团,王振此时权倾朝野!

注:王振专权八年,被英宗称为先生。公卿大臣称之为翁父,争相攀附。

王振像

王振勾心斗角极为擅长,可偏偏是没有治国之才能,专权八年之间,害人无数,尸横遍野,哪怕是御史李铎碰到王振未行礼跪拜,就被逮捕,关进监狱,最后被贬官流放到辽东铁岭卫服役,其他胆敢稍微不尊敬或者作对的大臣们皆无好下场。

明英宗(影视形象)

但是英宗却一直赞成王振的做法,甚至从来不称呼其名字而称呼其“先生”,英宗的不作为更是导致了朝中是人人自危、不敢言事,大明王朝这颗鼎盛的太阳也开始慢慢将要落山了。

王振也有个“梦想”

元朝灭亡之后,经朱元璋打击,蒙古内部混乱,逐渐分裂为兀良哈、鞑靼、瓦剌三部,明初之际,三部皆臣服于大明,每年都要朝贡。

永乐之后,瓦剌部日益强大,宣德年逐步控制鞑靼,正统初年又征服了兀良哈,一统蒙古三部,实力日益强大,不断的对明朝边境骚扰,成为了明朝北边的严重边患。

王振擅权,但是毫无政治头脑和处理国事的能力,反而接受瓦剌贿赂,与瓦剌贵族进行走私交易,北方边防日益空虚,而王振为了一己之私甚至还“帮”瓦剌交换到不少的箭支等武器。

大明王朝有个特性,不,或者说中华民族有个共同的特性—来而不往非礼也。往往属国来朝贡之后都会再回赠礼品,并且为了“皇家颜面”还得回复更加贵重的礼品。可惜不少都是白眼狼,不会记得你的好,反而哪天你不给东西了甚至还会反叛。瓦剌部就是这么个白眼狼。

瓦剌最喜欢的一件事便是来大明王朝朝贡了,为了获取财富,从刚开始的50使团,到最后2000多人,甚至正统初年派了2500人而且虚报3000人,来大明领取赏钱。

估计王振这次也是心疼了,让礼部按实际人数发了赏物,还将瓦剌贡马削价五分之四,这一下可把瓦剌首领也先惹生气了,立刻以明朝减少赏赐为借口,兵分四路,大举攻明,并亲自率领一支兵马直挺大同。

前面也讲到了,北方边防空虚,于是瓦剌大军可以说是一路势如破竹,戍边将领立即向京师求助。王振此人不懂政治,更不懂军事!他满脑子想的都是财富和美名,现在钱财是够了,就差一美名了。

北宋名臣—寇准

于是他想起了北宋寇准,他想起了北宋真宗,他想起了御驾亲征!他当时觉得,我们皇明大军可比北宋强多了,连北宋都可以胜利,我们就更不用说了,而且我还能像寇准一样留下万世美名,岂不妙哉?

皇明之殇——土木堡之变

说实话,当时皇明正是鼎盛之际,打败一个小小的瓦剌部,没有人会担心和怀疑,可是有王振在,那就不一样了。

英宗当时二十来岁,正是想要大展拳脚的年纪,再加上有“先生”王振在,他也不怕,一听御驾亲征更是激动的不得了,便不与群臣商议,也没有过多准备,两天后带着一大帮子人便出发了。

注: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说:''如今秋暑末退,天气炎热,旱气末回,青草不丰,水泉犹塞,士马之用不甚充足。况且车驾既行,四方若有急奏,哪能尽快抵达。其他不测之祸,难保必无。万望皇帝取消亲征之令,另行选将前往征讨。''可英宗不信,非亲征不可。

明英宗(影视形象)

王振和英宗两天内凑了号称是50万大军,胡乱配些粮草和武器就出发了,同行的有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大学士曹鼐等100多名文武官员,可以说把大明精华都带上了,可惜最终,一言难尽。

出征刚开始,便由于准备不足,军中缺粮,死不少人;同时连日大雨,军心已疲,当时王振逼着大军前进。瓦剌军战争经验丰富,立刻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当时兵部尚书邝野等人极力劝阻王振,可是王振不听,继续深入。

土木堡之战

直到第二天,王振同党、镇守大同的宦官郭敬告诉他:继续北进“正中瓦剌之计”,他才害怕起来,立刻撤军。

本来这个时候撤军还不晚,可惜王振此人绕了个弯,最后还是快被追上了。可是等到了土木堡的时候,王振为了后续1000余辆辎重军车,怕自己搜刮的财富有了损失,决定:等!

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等,数十万将士被包围了,围困两天,没有水喝。最后瓦剌又想出一计,先是假装议和,最后却在明军出来抢水喝之际,一举全歼了大明数十万将士,王振在乱战中被杀,英宗被擒!

注:此战,明军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文武官员亦死伤数十人,损失马匹二十万头,衣甲器械辎重损失无数。在土木堡之变死难的群臣中,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等五十二余人身死。《明史·卷三百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此战过后,大明王朝从鼎盛之际瞬间跌落,而且同时身死大量的优秀官员,成祖时留下的勋贵世家亦是死伤惨重,这也造成了后来文人擅权,无人能与之竞争,东林党人之祸,自此产生。

王振,皇明王朝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凭一己之力生生毁了一个王朝”。从王振之后,皇明元气大伤,后世更是党争不断,灾祸频生,皇明这颗如日中天的太阳刚刚升起却骤然下路,如若不是这王振,皇明最少还能辉煌100年,王振,你还我们的盛世皇明!

参考文献:《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王振用事》、《明史·卷三百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二》、《明英宗实录》、《明史·本纪第十·英宗前纪》、《一口气读懂明清史》(陈骁黎著)、《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著)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