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一会威风凛凛 一会不受待见:古代捕快地位怎么样

2022-01-11 来源:凤凰网历史

电影《李茂换太子》好看不好看先放一边,今天要跟大家念叨的是主人公李茂的职业。

李茂(常远饰)是个小捕快,他与富家女杨家珍(马丽饰)相爱,但因为地位低微,没能受到未婚妻父母的认可。一次偶然的机会,李茂与当朝太子相遇,二人互换了身份,开启了新生活。

电影《李茂换太子》预告片截图

身为捕快的李茂,因为身份低微不受待见,这是万万没想到的。

回忆一下年少时看过的影视剧,捕快大多给人武功高强、身手敏捷的印象。在重大案件的现场,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既是侦探,又是大侠,例如四大名捕——冷血、无情、追命、铁手,哪个不是身怀绝技。冷血绝佳的剑法,追命的腿法,铁手深厚的内力,无情的轻功和暗器,都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捕快给人武功高强、身手敏捷之感。来源/电影《四大名捕》剧照

从武功高强到身份低微,不同影视剧中的捕快为何反差如此之大?历史上真实的捕快到底是什么形象?打开这份捕快生活图鉴,答案即将揭晓。

工作环境

介绍捕快日常的工作之前,先说说他们的工作环境。一般而言,捕快在地方州县的衙署里当差。

古代县衙。来源/《中国影像方志》截图

咦,不对呀,电视中的捕快不是在“六扇门”里工作吗?

据学者研究,“六扇门”就是州县衙门。古代建筑大多是屋宇式大门,县衙的大门主要是三开间的大门。又因每间主要有两扇门扇,总共六扇门,所以县衙也被称为“六扇门”。

影视剧中的六扇门。来源/电视剧《六扇门》剧照

县衙中的工作人员构成有点复杂。既有知县这类正印官,也有主簿、县丞这类佐贰官员,此外有在衙署中地位很高、堪称知县智囊的师爷。

上面提到的都不算官,而是知县的幕僚,社会地位相对较高。除此之外,县衙还有一批工作人员——三班六房的吏员,他们也同样值得关注。

三班,具体来说可以分为皂班、壮班、快班。“皂”有“黑”的意思。县太爷升堂时,站在朝堂两旁,身着黑色服装,低吼着“威……武……”,用棍子捶地的那一批人就是皂隶,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站堂和行刑。

皂隶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截图

壮班,光看名称也能猜出一二,主要承担一些力气活,如负责守卫城池、粮仓。能在壮班工作的人一般体格也比较健壮。

捕快主要就在快班之中。最早,捕快被分成两类。“捕”与“快”有所不同。清朝《六部成语注解·刑部》中写道:“捕役,捕拿盗匪之官役也”,“快手,动手擒贼之官役也”。

言下之意,捕役是追捕罪犯的,快手是擒拿罪犯的。但因为两个环节太过相似,又需要协同办公,久而久之,人们也就不太注意他们的区别,将他们合称为“捕快”。

许仙的姐夫就是捕快。来源/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截图

顺便提一下,六房是模仿六部设立的,即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在六房里工作的主要是文吏,这群人的地位还比捕快要稍微高一些。

捕快的工作,与影视剧中呈现的差不多,主要就是缉拿人犯盗贼、催缴赋税等等。因为与百姓打交道多,执行的又往往是官差,因此捕快们显得十分威风。

不过,很少有影视剧会拍出捕快辛酸的一面。他们在破案时,并不是那般气定神闲、有条不紊。捕快办案是有时间限制的,专业名词叫“比限”。普通案情以五天为限,重大案情有时以三天为限,如果不能按时完成,捕快们就会被打板子。

地位高不高?

紧接着,来看看捕快们的社会地位。

《武林外传》中,每次刑捕头与燕小六在街上巡查,到同福客栈歇脚时,掌柜佟湘玉、跑堂白展堂总是笑脸相迎、端茶倒水。看起来,捕快的地位还挺高。

刑捕头与燕小六。来源/电视剧《武林外传》截图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古代捕快的地位实际相当低,他们属于“贱民”等级。所谓贱民,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地位低于普通人的人。以清代为例,贱民主要有渔户、丐户等等。贱民在日常生活中会受到一些限制。以科举来说,捕快是不可以参加科举的,当时甚至有规定,即便脱离捕快身份,三代以内子孙仍不可参加科举考试。

尽管地位不高,在衙门当差的捕快内部仍有高下分别。

快班的领导者,往往被称为捕头。 宋代的捕快头目多被称为都头。《水浒传》的武松本是清河县人,在景阳冈打死老虎后,受到阳谷县知县的重用,升级为武都头。自此之后,乡亲邻里见到他也主要喊“武都头”,听上去很体面。

知县见他忠厚仁德,有心要抬举他,便道:“虽你原是清河县人氏,与我这阳谷县只在咫尺。我今日就参你在本县做个都头如何?”武松跪谢道:“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受赐。”知县随即唤押司立了文案,当日便参武松做了步兵都头。

——《水浒传》

武松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水浒传》截图

再比如,《新白娘子传奇》里许仙的姐夫李公甫,他也是捕头。李公甫出门时,身后总跟着六七个吏员,遇到事儿,一群人总围着他,喊他“头儿”,剧中李公甫与其他衙役的服饰也是有区分的。

来源/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截图

什么人可以成为捕头?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从当时小说中能够看到,立功者似乎更能被选为捕头,刚刚说的武松打虎后被升为武都头即是一例。

虚构的电视剧也用了这一说法。《武林外传》的刑捕头曾与手下燕小六交谈时说过自己的升职经历。他主要是亲手抓到了一个人称大神的江洋大盗,立了功,才成功跃升为“捕头”。

刑捕头讲述自己经历。来源/电视剧《武林外传》截图

工资高不高?

捕快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卖命缉拿盗贼,还有身负重伤的风险,应该待遇不薄吧?

非也。古代捕快的收入很少。

近几年,有电视剧经常表现捕快们“囊中羞涩”,也算是比较写实。 以明朝为背景的电视剧《锦衣之下》中,女捕快袁今夏就是一个小“财迷”。她每日心心念念的就是攒银子。即使是跟随师傅去扬州办案,最大的动力也是能拿每月4两的补助。

袁今夏心心念念补助。来源/电视剧《锦衣之下》截图

在协助母亲卖豆腐时,她也感叹自己的俸禄甚至不如街头表演胸口碎大石的民间艺人高。

袁今夏日常吐槽工资低。来源/电视剧《锦衣之下》截图

如果看了历史上捕快的收入,恐怕你也会比较同情这些捕快了。

捕快的工资相当少,只有每年10两左右的“工食银”补贴。十两什么概念?有学者统计,在明代,杀猪的屠户每年大概有36两的收入,街头卖油的小贩大概有16两的收入。所以捕快的这些收入,也就是勉强能够糊口罢了。

明代物价。来源/刘昭平:《明代的工资、 物价及税收》

捕快们的补贴很少,但在实际办案中,他们很会在原告和被告两处“捞油水”。

对被告,捕役们常常勒索“宽限钱”,这笔钱能够让被告躲过应诉期限;他们也会勒索“买放钱”,这笔钱可以让他们出去避风头。对原告,捕快们也绝不落下,他们会勒索“赏钱”“辛苦钱”“索盘费”“购线费”等等。

如果算上这些灰色收入,做一个捕快,每年的收入应当是相当可观的。

必备工具

抓捕盗贼,总不能赤手空拳上阵,需要得心应手的武器。《武林外传》中,燕小六每次抓捕罪犯之前都很有“仪式感”:先一个恶狠狠的眼神,再一拔刀,喊上一句“照顾好我七舅老爷和他三外甥女”,随后冲出门抓人。有网友还调侃,这一行为大概是逃单专用语。

燕小六经典台词。来源/《武林外传》截图

大刀是燕小六的必备武器,这也比较接近历史上的捕快形象。除了大刀之外,捕快们还有很多其他武器,例如铁尺、短刀等等。清代的小说中往往会有一些相关描述:

一个是,手抡铁尺朝上撞,一个是攘子绕眼明,那一个,手抡折铁刀一口,三人迎来奔他身。

——清《刘公案》

来源/林建华著:《福建武术史》

除此之外,腰牌也是捕快们的必备之物。古代很多职位都有腰牌,有点类似今天的“身份证”。抓人之前,捕快也需要亮明身份。

影视剧中令牌。来源/电视剧《锦衣之下》截图

除暴安良?

影视剧中的捕快往往身手矫捷,经常是除暴安良的形象。例如四大名捕,他们是非分明,对奸恶之人铁面无私,用尽智慧将其绳之以法,而对于侠义之人,他们同样会用尽所能替他们洗刷冤屈。

但事实上,捕快的形象并不如影视剧中的这般美好。有时候,捕快甚至会和盗贼沆瀣一气。

明清时期,捕役通盗的情况并不少见:

捕役原与盗贼一气,若不与盗贼相通,不能为捕役矣。盗贼不投拜捕役门下,又断不敢入其境矣。

田文镜:《弥盗要法》

转引自崔岷:《洗冤与治吏:嘉庆皇帝与山东京控》

清代地方官员方大湜谈及自己的地方治理经验时,曾指出了捕役的八大弊端:

一曰豢贼分肥。 一曰纵贼殃民。一曰需索事主。一曰妄拿平民。

一曰私刑吊拷。 一曰嘱贼诬扳。一曰私起赃物。一日侵剥盗赃。

——《平平言》

方大湜同样提到盗贼和捕快关系密切的情况。捕快豢养盗贼,希望与之分肥。此种情况下,盗贼甚至把捕快当成自己的护身符,“捕以贼为养身之具,贼以捕为护身之符。贼捕一气,即捕即贼,无所谓捕也。”

地方县衙对这样的行为很是头疼,也常常想方设法改善这一局面,但收效甚微。

捕快往往是鱼肉乡里的典型人物。由于地方民众畏官且畏刑,因此对于这些捕快,往往“敬”而远之。

到了晚清,警察制度逐步推广,捕快时代也随之消亡。据清末文献显示,当时的警察制度还不完善,地方警察许多由当地无所事事的人充当,在这一层面,那时的警察与捕快并无二致。 当代影视剧喜爱将捕快作为主角,大概是考虑到捕快人物的特殊性。毕竟,捕快常与惊险刺激的案件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处于官府和地方百姓的枢纽地位。

捕快身上,既有江湖人士的侠气与功夫,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尽管这一群体本身地位不高,作家们却通过自己的演绎,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中完成对捕快的想象。

参考文献:

李一宇编著:《中国文化的由来》,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

刘昭平:《明代的工资、物价及税收》,《社会观察》 2008年第1期 。

雅瑟,袁钰编著:《中国古代常识1000》,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

周保明:《清代地方吏役制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END

作者丨云川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古月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