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陕州之战:李彦仙与10万金兵厮杀,6位将领阵亡沙场

2022-01-19 来源:腾讯历史

1130年,地点陕州,10万金兵破城而入,李彦仙率宋军进行巷战,突围后投湖自尽。邵云、吕圆登、宋炎、贾何、阎平、赵成等6位将领宁死不降,与金兵血战厮杀,阵亡沙场。陕州之战,皇帝已经逃走,但7位将领还在坚持,不愿拱手让出中原。

李彦仙,原名李孝忠,甘肃巩州人,南宋名将。早年李彦仙学习武艺,结交周边的忠义之士,经常突袭西夏马场,然后卖给宋军。1126年,金兵分两路南下攻打北宋,李彦仙在甘肃招募士兵,率3千兵马进京“勤王”。

宋徽宗、宋钦宗软弱妥协,不敢与金兵决一死战,各路“勤王”军则主动进攻金兵,但朝廷下旨阻止,说他们妨碍议和。为此,宋钦宗不惜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换取金兵撤退。太原守将王禀(王国维的祖先)拒绝拱手让出城池,继续厮杀。

王禀坚持抗战,李彦仙非常敬佩他,便率3000兵马追随种师中、姚古北上,增援太原。种师中轻敌冒进,遭遇金兵夹击,全军覆没。李彦仙血战一番后,突围而出回到关中,继续招募士兵不忘抗金。

1127年,金兵再次南下,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与此同时,康王赵构在商丘登基,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赵构没有抗金的决心,闻知金兵再次南下后,便一路往南边撤退,有段时间还漂浮在海上,在金兵的“搜山检海”中差点成为俘虏。

镇守开封的大将宗泽联手中原起义军,多次击退金兵中路军的进犯,稳住了局面。宗泽连续十次上奏高宗,希望他能回到开封,提升宋军士气,恢复中原并非难事。可惜,赵构早已魂飞魄散,他只希望金国能接受议和,自己偏安一隅就好。

宋高宗不给力,宗泽忧愤而死,连喊三声“过河”,病逝开封。接任的杜充软弱无能,威望不足,中原局势一团乱麻。但是,黄河两岸的起义军并未妥协,即便没有皇帝支持,他们依然坚持抗金。

陕州,位于山西南部,是进入关中、河南的战略要地,自古以来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金兵南下时,守将王燮不敢抵抗,直接放弃城池,慌忙撤退。李彦仙拒绝撤兵,坚守三觜山、石柱山、大通山等阵地,与金兵血战厮杀。

由于指挥有方,李彦仙一个月内连续摧毁金兵五十座营垒,杀敌数千,并反过来将陕州包围。此时,李彦仙号召民众起来杀敌,说如果不奋力拼杀,家园就会遭受破坏,你们都将被押送到辽东,成为金人的奴仆。

为收复陕州,李彦仙让士兵混入城内,刺探情况,准备里应外合。接着,李彦仙率兵攻打陕州南门,吸引金兵的注意力。夜晚,李彦仙悄悄派兵攻打城北,陕州城内的宋军突袭金兵,然后打开城门,宋军再次夺回陕州。

由于宋高宗难逃,潼关以东的地区,只有陕州还在宋军手中,处于金兵的包围之中。1128年冬,乌鲁撒巴率3万金兵来攻打陕州,李彦仙主动出击,与金兵大战七天七夜,杀敌五千余人,金兵招架不住,再次溃逃。李彦仙乘胜追击,又收复了三座城池,宋高宗直言:“知李彦仙与金人战,再三获捷,朕喜而不寐”。

除了夸奖一番,宋高宗对陕州没有派兵支援,李彦仙还是孤军奋战。1129年,金国名将完颜娄室率兵前来,准备拿下陕州。李彦仙在中条山设伏,痛击来犯的金兵,俘虏金国将领18人,完颜娄室在亲兵的护卫下,突围而出。

中条山之战,完颜娄室意识到宋军的强悍,李彦仙并不好惹。为此,完颜娄室找来李彦仙的妻舅折可求,让他去劝降宋军。折可求,宋军名将,麾下“折家军”骁勇善战,屡次击败西夏,可惜却投降了金国。

为了确保拿下陕州,完颜娄室、折可求率10万兵马前来。《宋史》记载:“娄宿率叛将折可求众号十万来攻,分其军为十,以正月旦为始,日轮一军攻城,聚十军并攻,期以三旬必拔。”可知,完颜娄室是下了血本,强攻城池,不惜代价拿下陕州。

持续的攻坚战,金兵损失惨重,却没啥进展。折可求骑马前来劝降,希望李彦仙不要执迷不悟。李彦仙也不客气,斥责他的不忠,然后朝着城下射箭,折可求落荒而逃。接着,完颜娄室又派人两次劝降,李彦仙言辞拒绝,斩杀来使,将首级丢到城下。

为了激励将士杀敌,李彦仙每次抓到金兵,都将其处死在城楼上,誓与城池共存亡。史载:“设钩索,日钩取金人,舂斮城上”。如此,完颜娄室继续强攻,李彦仙也血战厮杀,丝毫不退缩。

坚守陕州孤城,宋军援兵迟迟不到,张浚则援兵半路被击败,李彦仙只能独自应对金兵。1130年,坚守两年的陕州,城内粮草断绝,兵器都弯折了,城池岌岌可危。李彦仙将妻子、儿子关在室内,纵火焚烧,不想让他们落入金人手中。

抛石机的强攻下,完颜娄室破城而入,李彦仙率兵与之巷战。激战中,李彦仙的左臂被金兵砍伤,差一点就断开,但他依然拒绝投降。在亲兵的掩护下,李彦仙突围而出,完颜娄室则屠戮陕州民众。

李彦仙感觉愧对民众,没有面目见天下人,已经突围而出的他投湖自尽。麾下6位将领也拒绝投降,继续与金兵血战厮杀,全部阵亡沙场。《宋史》记载:“金人所以甘心此城,以我坚守不下也,我何面目复生乎?遂投河死。”可知,李彦仙是条汉子,令人敬佩。

参考书目:《宋史》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