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宰相称呼的改变 谈古代相权和皇权的斗争

2022-02-07 来源:腾讯历史

官制是政治制度中最复杂的一门,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而做出改变,自古相权和皇权的斗争一直持续不断,其最终的目的还是在加强皇权。

在奴隶制社会,各诸侯国是番地的实际拥有者,作为官员而言,各位诸侯国主才是番地的最高长官,名义上天下是天子的,而实际那只是形式。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设立的是相邦,相邦的权利要远远大于当时的丞相,丞相他仅仅是相邦的副手,而相邦他是辅佐君王处理国家政务,他是百官中最大的官,至于电视剧中先秦时期称呼为相国这种称呼是一种错误的,这样的称呼直到刘邦称帝,为了避其名讳改成相国。

 

秦朝他设立郡县制,天下的大权都收归到中央,秦始皇他是一个十分专制的人,他设立的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分别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可为了加强专制的稳定,太尉的职位基本都是虚设,朝廷的官员分为内官和外官,内官就是以皇帝为核心的领导层,外官则是在固定的属地内进行统治,当天下所有的事都集中到以丞相为首的百官手中,必然会因为权利的过大,对皇权造成严重的威胁。

 

汉朝基本沿用秦朝的制度,但是将名字改为司马、司空、司徒,后面又将司马改为太尉,至于丞相一职并没有沿用秦朝设立左右丞相制度,在汉朝为了应对朝堂的势力,皇帝采用外戚势力来干预朝政,同时利用宦官来制衡,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皇权,西汉的灭亡就是外戚的干预,实力太强,王莽作为实力强大的外戚颠覆了西汉政权,东汉皇帝重用宦官,导致十常侍之乱,最后东汉末年导致群雄割据,最后天下被曹丕篡得。

隋唐时期,为了削弱相权的影响,设立三省六部制度,以三省长官为丞相,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中书省、尚书省、中书门下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名义上的丞相,然后在三省下设立六部,唐朝的牛党和李党之争,也只是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形式。宋朝的制度虽然相比唐朝的制度做出了一定的改革,但是基本上沿用了唐朝的制度。

 

明朝开国之初,虽然也设立了丞相,但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是国家动乱的根源,他在大肆屠杀功臣之后,彻底的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内阁制度,大臣只有票拟的权利,没有实际的决策权,皇权的集中达到了巅峰,明朝后世的皇帝没有清朝皇帝那么勤勉,导致了大批的宦官专政,这严重的违背了朱元璋当初订立的宦官不得干政制度。

在封建社会,他是专制社会,皇帝最为最高的统治者,他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一家一性的统治,在这个过程必须将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对于太监而言,皇帝跟他们朝夕相处,对于这些残疾之人,往往是皇帝最信任人的人,毕竟太监不会称帝,而别人夺得天下,自己可能连命都没有,这也导致了宦官伴随着封建制度的兴衰。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