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李善长70多退休之后无权势 为何朱元璋还要杀他

2022-04-07 来源:腾讯历史

朱元璋是草根起家的皇帝,可能是骨子里的自卑感令他经常对身边的人猜忌,甚至杀害功臣,因此历代历史学家对他都没有好评。其中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作为明朝的开国元勋的李善长,在七十多岁退休之后,无权无势,为何朱元璋还要杀他?

 

李善长,字百室,安徽人。是朱元璋在平定滁州期间归期麾下,并凭其才智得到朱元璋青睐,之后一直为他出谋划策,立下不少奇工。

在追随朱元璋时,李善长主要在后方工作,他的实力毋庸置疑毕竟朱元璋认为他比汉朝萧何更胜一筹。不得不说,在驻守根据地时,李善长将粮草、人事和百姓等后勤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朱元璋称帝后也没有忘了李善长的功绩,他授予李善长光禄大夫、左柱国、中书左丞等多个要职,使得李善长成为了“开国六公”之首。除此之外李善长还获得了丹书铁券,可见朱元璋对他的重视。

许是喜爱许是笼络,朱元璋将长女临安公主下嫁到李家,成为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之妻。如此一来,李善长位极人臣又称为皇亲国戚,一时间风光无二。

位极人臣看似风风光光,可是伴随的隐患也不可忽略。能够走到这一步的李善长自然也明白其中道理,为了避免树大招风,在洪武四年他以身体不好为由主动离朝。

可是终究事与愿违,他还是没安享晚年。

可是,既然李善长已经选择退出朝廷,那么无权无势甚至已经七十多岁高龄他,为什么还是惨遭毒手,朱元璋为何对他如此狠心呢?

据《明史·李善长传》记载: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后坐惟庸党死。

这段话记载的便是李善长的罪名,称其外表虽宽厚平和,但内里却刚愎自用,且待人刻薄。李饮冰、杨希圣二人因稍微冒犯了其权威,他便追究其罪责并把他们贬职了。

 

这便是历史对于李善长的描述,称他虽有宽厚的外表,实则刚愎自用,刻薄待人,有人触其权威便要贬职。这也恰好说明,李善因其权势失去了本心,因此招来帝王厌恶。

也是此,他退职还家之后,还是没能逃过被处死的命运。后来,因其被认为是胡惟庸的同伙而被处死。

可案件究竟是怎样的,李善长被处死还有什么原因呢?

在洪武二十三年,胡胡惟庸谋反的案子已经过去了十年,为何还揪着李善长不放,因为有人曾举报李善长也参与了谋反!

朱元璋知道后怒不可及,这时曾经的风光变成了催命符,身为重臣却知情不报,本就罪不可赦。恰好当时又有星变,要诛杀大臣来应灾,那么李善长的归宿也算是定了。

李善长知道自己必有一死,于是他在家中自缢而亡。不仅于此,李家上下除了驸马李祺免死发落之外,其余70多口人都没幸免于难。

最幸运的便是李祺的两个儿子,朱元璋的外孙,成为了这场惨案中没有受到任何牵连的幸运儿。

 

就这样,这位曾被朱元璋称赞为比萧何更胜一筹的股肱之臣,落得了一个几被灭族的下场。

次年,虞部郎中王国用拿出一份《论韩国公冤事状》,想要为李善长伸冤,甚至不惜以死相谏,称不应在案情不明的情况下,以天象荒谬定罪,这样会寒了朝臣的心。

可是朱元璋对此视若无物,没有了解真相的恍然大悟,也没有权威受到挑战的怒火,不仅引人深思。李善长的死真的是因为参于谋反案吗?

从表面上看,李善长确实是因胡惟庸别牵涉,可是真正的原因确是因为他中数丞相的身份,与其说李善长被杀,不如说是丞相之职的幻想被切断了。

这些就要从明朝的朝廷体制说起,因明朝的体制延续前朝,在明朝建朝初期,朱元璋还找大臣谈过关于制度改革的事情。

 

其核心不外乎是朝廷制衡的问题,朝中大权都掌握在左右丞相手中。李善长则是任左丞相,当时的右丞相是徐达。本来左右丞相应该互相牵制,但由于建国初期局势不稳,徐达长期在前线带兵,朝中便是李善长一人独大。

皇帝怎可能将大权交至一人手中,这便有了废除中书省的想法。如此一来,朱元璋大费心思,不惜以胡惟庸的案子来牵制李善长,废除中书省,覆灭丞相之位。

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李善长因其才智得朱元璋赏识,却在告老还乡时,因其才智被怀疑是韬光养晦之计。可能也是因为朱元璋怜惜他曾立下种种功劳,是陪伴他度过困难走上帝王之位的开朝元勋,因此在他七十多岁时才狠下杀心。但李善长在朝堂上的影响注定了他会不得善终的结局。

剖其根本,李善长之所以被杀,还是帝王为了进一步将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谋逆被杀只是借口,其实是他影响了帝王的皇权专制。

朱元璋出身微末,对皇权的欲望更重。所以他的做法,也是为了向人们表明挑战皇权的后果的严重性。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