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末三国这段历史,绝大多数中国人、甚至整个东亚文明圈内的人们都耳熟能详。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以及由它派生而来的话本、戏文、评书等等数不清的民间文艺作品的影响。而当代年轻人了解它,又多了各种电子游戏这个途径。其实在《三国演义》成书的明代以前,以尊刘抑曹为主导思想的三国故事,早已在民间广泛流传,至迟在北宋时,这些故事情节就已颇为完整,只是还没能缀连成首尾相连的长篇。
此书主要是以蜀汉方面的视角展开的,作为正面人物的刘备集团人物自然着墨最多。无论是宽厚仁义的刘备、智慧化身的诸葛亮、还是勇武过人的关羽和张飞、赵云等人,都令人印象深刻。到了小说的后半部分,关羽、张飞等先后逝世,则又由他们的后代关兴、张苞之辈接班上位,继续支撑着蜀汉大局。当然这只是小说家言,上述人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目未必如此,例如张飞就绝非面黑如墨的粗鲁莽夫,相反还是位书画俱佳的世家子弟。而张飞的两个女儿后来先后成了后主刘禅的皇后,并且很得恩宠,这间接表明张飞可能还是一位美男子。
至于书中提到的蜀汉官二代关兴、张苞,似乎勇武和才能都不逊于父辈,其实他们在史书上的记录简直少得可怜。其中关兴还算好,正史上好歹有那么三四十字的描述,提到他弱冠时就受到丞相诸葛亮的赏识,先后任过侍中、中监军等职,但几年后就英年早逝了。张苞就更可怜了,三国志中和他有关的记录就五个字,在论述张飞时提到其“长子苞,早夭”。这说明这两人由于去世太早,其事迹大多不传,演义中有关他们的故事全是出自后世文人的虚构。
而蜀汉创业元老们的子弟中,最后官位最高的应该是张飞的次子张绍。作为正牌国舅爷,他深得皇室信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西乡侯爵位,而且官拜侍中、尚书仆射,是蜀汉文官集团中的核心人物。但他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却几乎没有露面,仅是在交代历史背景时被提过一次,并无正面阐述。我觉得其原因是:作者想要维持张飞后裔勇冠三军的人设,以便推动蜀汉后续故事的发展,但这个张绍又是个知名文臣,不便更改其形象,只好把历史上存在感模糊的张苞好好包装了一番。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张绍在蜀汉灭亡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并不那么光彩,当邓艾率领所部逼近成都时,正是他居中联络,才使得刘禅下定了开门投降的决心的。大约因为有这个功劳,张绍在归晋后也得到了奖赏,被封为列侯,虽然没有像在蜀汉后期那样掌握朝中实权,但也算继续享受着富贵尊荣了。想必徜徉在洛阳这座更胜成都的繁华大都市中,他和他的君主刘禅一样,也会发出一番“乐不思蜀”的高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