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黎阳之战——十万隋朝禁军败退下瓦岗军最后的辉煌

2022-05-24 来源:腾讯历史

“须陀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而擒。公但列阵以待,保为公破之。”——李密

 

前文说到,原本借着隋末乱世趁势而起的瓦岗军在隋朝名将张须陀的打压下也只得左支右绌、苦苦挣扎。不过,在投奔而来的李密的建议下,瓦岗军的第一任首领翟让倒是选择了孤注一掷,与张须陀率领的隋军在大海寺附近展开决战,最终成功扳倒了自己崛起路上的绊脚石,并借助隋朝储存在洛口仓内堆积如山的粮秣和河南境内数之不尽的灾民一跃成为隋末最大农民军势力。

但一如众多农民政权在发展壮大后都会面临的问题一样,瓦岗军在外患暂缓的局势中很快便不得不正视内部关于最高领导权的归属问题。在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政治角逐后,终究还是贵族出身的李密技高一筹,摇身一变成为了瓦岗军第二任首领。

 

而在就任瓦岗第二任首领后,原先就跟着杨玄感起兵造反的李密也始终没有抛下自己逐鹿中原的野望。大权在手的李密判断:东都洛阳内部空虚,士兵缺乏训练,没有战斗力;留守东都的隋炀帝之孙越王杨侗年幼无知,士民离心离德;实际掌握大权的段达、王世充这类隋朝旧将,周而无谋,控制不住局势。

于是乎,妄图占据中原作为王霸之地的李密不止一次地向洛阳发动猛烈的攻势,并先后取得了石子河之战、黑石之战和洛南之战的胜利。奈何当时洛阳号称“七贵”的隋朝旧式官僚团体、世家大族们所掌握的人力、物力资源优势着实不是那么好抹平的,李密无奈只好与洛阳方面展开对峙。

 

“是时李密据洛口,炀帝惧,留淮左,不敢还都。从驾骁果多关中人,久客羁旅,见帝无西意,谋欲叛归。”——《隋书·列传·卷五十》

很快,在李密这只“小蝴蝶”翅膀的煽动下,隋末局势再次变得波诡云谲。

当时的隋炀帝乘龙舟游幸江都,而恰好不久后李密带领下的瓦岗军便占领了洛口,截断了隋炀帝的西归之路。隋炀帝本人倒也无所谓,毕竟在哪里当皇帝不是皇帝,于是所幸没有了西归关中之意。但我们知道,隋朝的开国功臣中很多都是著名的关陇集团出身,不可避免的,在扈从帝驾的骁果禁卫军大多是西北关中人。

他们久居在外,思亲思乡思归心切,又见隋炀帝不想西归,欲久留江东,人心益加不安,便谋划叛帝西归。事情愈演愈烈,最终在大将军宇文化及的参加演变成了一场弑杀君王、屠戮隋朝宗室、外戚的“江都惨案”。因此,宇文化及在变得臭名昭著的同时,也不得不在众人的推动下自认大丞相率隋朝官兵十余万众西归关中。

 

消息传到洛阳,留守的旧式隋朝官僚和世家大族们可不认同这个结果。他们选择集体拥立留守洛阳的隋炀帝之孙越王杨侗即位,改元皇泰。与之相应的,不满王世充专横跋扈的杨侗为促成洛阳内部政治势力的平衡,遂派人册封李密为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声称平定宇文化及之后便让李密前来东都辅政。

李密为避免两面作战,腹背受敌,接受了册封。

 

公元618年6月,当时的宇文化及已经率兵10万禁军出身的精锐隋军自江都向北,兵锋直指黎阳,并分兵围瓦岗军将领徐世勤军于仓城。李密深知,宇文化及出兵匆忙,粮草必定不足,利在急战。于是在亲率两万步骑到黎阳城驻守的同时,有意不与之交锋,却又派兵阻遏其归路,打算来一场消耗战。

不久,李密在得知宇文化及粮食快要耗尽时又诈称双方没有根本上的利益冲突,想要跟他联合。宇文化及不知是计,兴高采烈地接受了李密送来的一些粮秣,并放松警惕、仍由部下肆无忌惮地吃喝,彻底吃光了自身所有的粮食。

 

后来,李密估摸着也是时候了,便于断粮后愤怒的宇文化及在卫州的童山(今河南浚县西南)下摆开战场,展开了长达一天的鏖战。没成想,尽管身处如此困境,隋军的战斗力依旧惊人。亲上战场的李密被流矢射伤堕马,昏死过去,还好被部将秦叔宝救回,否则小命休矣。

结果就是这么一场“万全之战”谁也没占到谁的便宜。只不过宇文化及终究是大势已去,他麾下的部将在接下来的时间内纷纷向占据后勤优势的李密投降,方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而宇文化及自己则带领着剩下不到两万的人马在过了一把皇帝的瘾之后,被窦建德砍了脑袋。

 

老话说的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作为这场战役最终胜利者的李密其实也没落下什么好结果。因为就在李密于前线与宇文化及鏖战的时候,身处洛阳的王世充突然发难,抢先发动宫廷政变,挟持住了越王杨桐。

不得已,李密只能在愤恨中拒绝前往东都洛阳朝拜,转身回到了瓦岗军的大本营—金墉城。其后不久,师老兵疲的李密与王世充决战于北邙山,十余万瓦岗军部众被俘,陈智略、张童仁、单雄信等原本就对李密擅杀翟让不满的大将投降。李密惶惶如丧家之犬般地带领残部两万余人入关内投奔唐王朝,彻底结束了自己的割据生涯。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