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晋献公订立的制度初时使晋国富强 但为分裂埋下伏笔

2022-06-23 来源:腾讯历史

晋国的开国之君是周成王之弟叔虞,是根正苗红的姬姓诸侯。当时周朝实行的是宗法分封制,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后按照血缘关系判定亲疏远近,然后将国内土地分配给宗族成员,以此来起到团结宗族成员、统治辖内人民,共同抵抗外侮的作用。

周朝的宗法分封制持续了数百年,本身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假如每个人都按照宗法制的规定来做事,那么肯定也不会有后续的乱子。但随着公族势力的强大,大宗君主势力的衰减,就使得强大的公族产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曲沃”成师一脉随着势力的壮大,对君主之位发起了六次冲击,先后历时六十七年,终于在第六次由晋献公的父亲“曲沃武公”打败了晋侯缗,夺得了晋国的统治权,建立了一支小宗政权。史称“曲沃代翼”。

曲沃代翼人物关系图

武公去世之后,晋献公即位。他为了清除公族内部对于君位的威胁,杜绝“曲沃代翼”事件的再次发生,他大肆屠杀宗室公族,将晋宗室公族斩杀殆尽。晋国只剩下献公一脉,但在他晚年时晋国又发生了“骊姬之乱”,导致申生自杀,重耳、夷吾出逃他国,献公一脉也备受打击。自此订立了国内不养群公子而尽逐母舅之国的公族政策,施行择官以贤不以亲的制度。这项制度即献公订立的“晋制”。

结合晋国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献公订立的晋制对晋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该制度率先打击了宗法分封制度,切断了以血缘为纽带的亲疏远近之分,掀起了一股量才而用,选贤举能的社会正义之风;有能力的公子可以成为国君,有本事的卿大夫可以凭借自身的本领进入到权力中心,晋国焕发了新的生机。

该制度进一步推进晋国法治建设的发展;选官分封不再实施宗法制,彼此之间无血缘纽带来约束,且晋国地处边陲,国内民族成分复杂,只得依靠法令来约束国民与官员的行为,因而说该制度推动了晋国的法制建设。

晋制最终未能在晋国形成君主的中央集权,依靠灵活选官制度进入权力中心的卿大夫权力越来越大,为最终晋国的分裂埋下了祸乱的种子。

晋献公

晋献公订立此制度的初衷就是想要铲除宗室内部威胁,摆脱宗室对于君主的制约,加强君主的中央集权。并且依靠灵活的选官制度,发挥国内人才的积极性,人尽其力,使得晋国能强大起来。献公确实也使得晋国强大了起来,但是这种制度本身具有它的局限性,而后世国君也没能很好地驾驭这把双刃剑,最终使其成为了晋国分裂的祸首。献公之制的局限性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献公大肆屠杀宗族,导致晋国宗室势力衰微,国家的军权旁落到异性卿大夫的手中;卿大夫跟随晋国君主屡立战功,在为晋国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使得卿大夫本身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分封的土地也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发展,开始呈现出一种臣强君弱的趋势,君臣之间的火药味也是越来越浓。

卿大夫势力强大,且君臣关系不融洽,导致卿大夫愈发想在朝堂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来为自己求得生机,与君主角力;朝堂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君主谋杀臣子,臣子刺杀君主的不利局面,但由于本身君主实力的差距,到晋悼公之后,晋君已彻底被诸卿架空,再无话语权。

三家分晋

架空晋君之后,卿大夫之间的斗争亦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彼此之间互相攻伐、吞并,国君彻底无法阻止卿族之间的斗争沦为了看客;最终在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旷日持久的“晋阳之战”以智氏被灭,韩、赵、魏三家瓜分智氏土地,屠杀智氏宗族而结束。虽晋公室名义上还存在,但基本上也已名存实亡。

献公订立的晋制,在实行初期成功地扫除了宗室公族对于君权的威胁,也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集权,积极选拔任用有才能的人,使得晋国焕发生机,为之后的文公霸业奠定了基础。但是异姓卿大夫在为晋国立下赫赫战功之后,手里的权力也越来越大,晋公族的衰微使得无人在朝堂上平衡日渐膨胀的卿大夫,君主开始与卿族展开权力的拉锯战。随着胜利天平向卿大夫的倾斜,后世晋君虽也在竭力想扳回劣势,但其势单力薄,又无近亲所倚靠,使得权力转过来转过去还是都集中在异姓卿族的手中。

随着时间的发展,晋君君权旁落,最后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最终灭亡。因而可以这么讲,晋献公订立的晋制是导致晋国分裂的罪魁祸首。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