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追忆昔日繁华 寻访深圳观澜古墟

作者:黄码簿 · 2014-01-16 来源:大粤网

   滔滔观澜河孕育了两岸许多村落墟市,沿河北行至观澜大街,有一片古建筑群依河展开,这就是观澜古墟。历史上,由于地处惠州、东莞、宝安交界,水网密集,交通便利,观澜古墟一度成为周边最为繁华的贸易中转站。文物专家惊叹是“目前深圳地区十余座古代墟市中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墟市街区”,堪称“深圳近代民俗历史第一街”。

  “小香港”四通八达 商贾云集

  观澜古墟肇始于明末清初,兴盛于清末民初。260多年前,由于中原战乱,客家人迁入观澜,形成了墟市的雏形。由于观澜河上接宝安的石岩、龙华,下连东莞,慢慢地,周边客商乘舟前来交易,观澜古墟商铺日渐繁多。到了民国初期,观澜古墟已成为外国商品进口和内地商品出口的中转站,是宝安、东莞、惠州、东江流域等地区的商贸集散地,每逢农历初一、初四、初七都有集市,被誉为“小香港”。

  据记载,鼎盛时期的观澜古墟每条街道在当时有不同功能分工。观澜大街是文化、教育中心,聚集了新时代书店、真真照相馆等商家;卖布街是各类布匹、成衣及配套产品专业市场,有华盛顿布店、满生制衣店等;龙岗顶集中了酒家、旅馆及娱乐场所,如著名的公益酒家、乌江饭店、登康狗肉店,还有宠物市场和粮食交易区、鱼类市场;东门街的成昌楼炮楼的一楼是著名的当铺“宝丰押”,二楼为赌馆,新东街的河沙坝是牲畜市场;西门街是专卖杂货的商业街;沿河街是三鸟交易市场;鲤鱼岭河边是山歌对唱、文艺演出和杂技表演的演出场地。据了解,当时观澜古墟的集市一般从早晨六七点开始,下午五六点结束,生意繁忙时通宵不散。每个墟日可成交大米300担、糖200~300担、牛300~400头、猪1000头、鲜鱼15担。往来于此的客商,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香港地区及至国外。

  四层“红楼”

  走进今天的观澜古墟,枕河的古墟由一条南北走向的观澜大街,四条东西走向的东门街、新东街、卖布街、龙岗顶以及西门街、沿河街等十几条街道组成,总面积约为2.6万平方米。位于东门街的“成昌楼”,又被称为文昌古炮楼,楼高30米,共8层,是古墟中最高、最醒目的建筑。从东门街转入卖布街,骑楼与木楼相结合的商铺成为主流建筑样式。每家商铺,楼上都是木制的中式阁楼,楼下为西式砖墙砌成的骑楼,楼上住人,楼下经商,外加一条半封闭的走廊,完美地设计了商住两用的功能。这是古墟繁盛时期的代表性建筑,融合了岭南特色与西洋样式。西班牙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拉斐尔先生曾在看过古墟之后在调研笔记中写道:“观澜古墟使人想起欧洲中古时期的蜿蜒古镇。”

  今天的古墟内,最抢眼的建筑要数“红楼”,也就是龙岗顶的公益酒家。这是一座外观豪华、富丽堂皇、保存完好的四层西洋式建筑,红色外墙,罗马柱,圆拱形的阳台,共四层,楼高约20米,由华侨万启年先生于19二十三年兴建,花费白银约2万两。因为该建筑的外观为红色,数十年来,当地人习惯称它为“红楼”。现在,门楣上“公益酒家”四个工整的镂空楷体大字依然清晰。

分享到:
责任编辑:千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