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滴水百年 追忆百年老汉口水塔

2014-04-08 来源:腾讯大楚网

 

  汉口水塔 

  “汉口水塔太有才,建在水厂十里外。贮水增压保供水,消防蛲防火灾。专设汉镇电杆图,兼管路灯坏没坏。如今水塔成文物,百年建筑更可爱。”

  这首打油诗的作者,是今年62岁,在武汉市水务集团工作了40年的张仁港,他研究宗关水厂和汉口水塔也有几十年了。

 

  武汉水务集团退休职工张仁港 

  水厂和水塔,将武汉带入了自来水时代,它们也成为武汉现代化生活的标志之一。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本报“口述老武汉”拜访了与自来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张仁港先生,听他讲述一滴水里折射的时光。

  一厂一塔:开启江城自来水时代 

  【口述】我是1970年进入武汉市自来水厂工作的,那时候我也听说过,武汉自来水的起点,当数1906年开始筹建的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我收藏了一张既济水电公司的老照片,上面的英文是“TheHankowWaterworksandElectricLightCompanyLimited”。公司创办人是宁波商人宋炜臣,而背后的推手是张之洞。

  1909年9月,在宗关水厂和汉口水塔建成,先放水冲洗管道之后,宣告正式通水。自来水从铁管里哗哗流出,让当时的华界有了自来水。最开始每日备水500万加仑,供给全镇,还留有余地以便推广。后来宗关水厂的日供给量上百万吨,位列全国前五。

  按自来水这个行业规矩,水塔多建于水厂内。但是汉口水塔距离宗关水厂有上10里路。为什么这么做?首先是因为汉口水塔距离汉正街、中山大道和江汉路都很近,繁华闹市需要自来水。其次,附近租界也需要宗关水厂的水,外国人的要求比较高,但从宗关运来,水压不够大,所以需要这么一个增压装置。第三,汉口水塔还承担着蛲火情和管理点灯等任务,最早设置在水塔上的4名蛲巡丁,就是由既济水电公司发薪水的。这种重要的蛲塔,当然是距离重点防火地带越近越好。

  不过这也不能不说到宗关水厂的选址。水厂选址汉江边,本来汉江的水质不错。长江涨水季节,水位高,压力大,在汉江汇入长江时形成一道无形的屏障,两江水容易形成对峙局面。此时汉江流速减缓,水中浑浊物更容易沉淀下来,有那么几个月时间汉江水特别清,这样也可以减少药剂的投放。

  比既济水电公司更早的,是老租界里的汉口电灯公司,但那超强的发电能力,只是为了让漆黑一片的华界,仰望租界里华灯初上的辉煌。出于社会发展的考虑,也是出于一种民族情怀,既济水电公司迈开大步,追赶那个被西方引领的现代化时代。水厂和水塔多少可以作为一种见证,不仅仅见证武汉摩登时代的来临,更见证着这座城市,或者这个民族不甘人后的决心。

  一段传奇:宋氏并非“饮水第一人” 

  【口述】在有自来水之前,武汉人喝水用水都是用挑的。靠河边近的就挑河水,靠湖边近就挑湖水,如果两边都不靠,那么就打井挑水。我小时候住的地方,用的是塘水、河水,挖塘的土就用来做盖房子的地基,叫做“墩”。武汉市中含有“墩”字的地名也很多,折射出当年饮水的生活情景。

  要挑水,就有了挑水夫这个行当,也就有了专门的“水巷”。所以《汉口竹枝词》里面说:“九达街头多水巷,炎天时节不曾干。”但是有了自来水之后,人们可以到水龙头下面接水,挑水夫的生意就大大减少了。一些失业难以谋生的挑水夫就到处散播言论,说既济水电公司的自来水有毒。自来水会不会真的有毒呢?当然不会。自来水在净化过程中要消毒,常规的方法是用氯气,这种方式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挑水夫们的谣言给宋炜臣带来了麻烦。无奈之下,他带着水厂的工头,拿一个玻璃杯,沿着水桩接自来水喝,表示这水是无毒的。我在1947年的刊物《水电》上,看到名为“一心”的作者的文章《既济水厂的一件掌故》,回忆了40年前的那桩往事。但后来许多文章说宋炜臣是武汉第一个喝自来水的人,并演绎出宋氏一番家国民族的演说,这就不太准确。自来水出厂后必然有技术工人检验,他们应该是最早喝到自来水的人。

  一座建筑,一段往事,如果要描述它的辉煌,最好的方式是演绎传奇。比如这个“武汉直饮自来水第一人”的封号,授给更接近真实的水厂工人,其实并不比授给宋炜臣本人来得更吸引人。生活本来平淡如水,没有人会反对在这“水”里加点调味品。“一心”的文章里其实还有一段话:“然在当时风气闭塞之下,苟无宋总办(即宋炜臣)之勇气与毅力,决然无此惊人之演出也。”时人也赞此举惊人,不如就让它凝炼为生活里的小小传奇吧。

  一个片段:售水桩边“水霸”来定价 

  【口述】从挑水喝到接水喝,经历了一个过程。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就是我小时候,即便在武汉城区,直接入户的自来水也还是很罕见的。一般是立一些公共水桩,附近几十上百家人共用。后来陆续出现了接出来的分支管线,但统计流量是用一个总表。这时候就出现了偷水的人,到了月底,往往分表的数字和总表的总数对不上号。再往后才是一家一户一个水表,一直到现在。

  挑水夫这个职业,并不是在自来水之后就消失了,一些腿脚不灵便的人还是需要他们。后来既济水电公司干脆雇佣了一批挑水夫,并且发给他们牌照。有了审核机制,就不怕他们在自来水里做手脚。现在这样的牌子在收藏市场上价格还挺高呢!

  当年自来水的生产过程,首先依靠泵船把江水抽上来,灌入沉淀池,经过层层过滤和消毒进入清水库,再通过泵输送到城市家家户户。那时候买自来水有4种方式,即月包户、装表户、售水桩和船售。不同的方式水价不同。装表户每吨水价一元二角光洋,船售每吨水价为一元二角至两元不等,售水桩则被一些关系户控制,可以自己定水价,价格的随意性很大。

  在我的印象里,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水价一直是每吨8分钱。1988年我写过一篇文章,说有个人偷了水闸上的斧头,导致自来水白白流失,“那时我就写,这8分钱一吨的水流失了多可惜,所以对价格记得特别清楚。”

  电影《七十二家房客》里,街坊邻里围绕一个水龙头展开的关系,至今令人感怀;后来周星驰在电影《功夫》里塑造的“包租婆”形象,多少借用了当年霸住水桩任意抬价的“关系户”形象。看似遥远的片段,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里,就像这自来水,流了一百年,依然清泉汩汩,连绵不绝。

分享到:
责任编辑:似水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