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男女授受不亲的下半句是什么 很多人不知道

2020-07-25 来源:腾讯文化

我们时常会在一些电视剧里或者小说上看到这样的一句话:男女授受不亲。但其实这句话还存在着后半句话,只不过,后半句话在当下,知道的人其实不多。

其实“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的产生,和我国古代的社会背景有关。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因此,农耕社会衍生了农耕文化。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男子是劳动的主力,因此男权意识开始膨胀。而古代的彩礼,有这样的一种说法:那就是男子对女子的一种人身买断。所谓的买断,可以在“三从四德”的“三从”里面找到印证:嫁过从夫。即女子应当对丈夫的主张百依百顺。这种思想起源于何时已经很难考据,不过,在东汉时期,算是得到了体系化。现代所说的“女德”,有很多内容都是在东汉以后产生的,之后在历代封建王朝中得到了强化。甚至夫权也成为封建社会的重要基石之一。

所谓“男女授受不亲”,指的是男女之间,不论是给予东西还是接受东西,男女之间的身体禁止直接接触,并且,亲手传递东西也是不可以的。甚至古代社会还不主张妇女抛头露面。甚至有抛头露面是不守妇道的一种体现。这种说法,至少在西周初年就应该有了。因为在《孟子》里面,孟子和人争论过这个问题,对方问他:男女授受不亲,是否符合礼法。而对方说的礼法,其实指的是周礼。而周礼其实是西周初年,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所设计出来的一套礼仪制度,这套礼仪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并且中国历史上有周公制礼的说法。不过,根据周公的说法,他的这套礼仪制度是根据前朝经验来的。当代学者考据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假托行为。因为当代考古资料证明,西周之前的商朝,和西周的礼仪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有者认为:周公制礼,本质上是对殷商文化的一种淡化的行为,是一种改革,并且比起殷商杀人殉葬,周公的改革其实是一种进步。

而“男女授受不亲”的下一句是“嫂溺援之以手”。质问孟子的人问孟子:既然男女授受不亲,那么,如果嫂溺援之以手是否应该?就是嫂子掉到了河里,是否该把伸手把嫂子拉上来?而孟子认为:如果嫂子掉到河里,自己看到了不救援,那是豺狼心态。孟子认为:男女授受不亲是一种礼仪,但是如果遇到嫂子调入河里,就应该事急从权:即暂时不顾及礼仪,将其救援出来。即:孟子不主张死板地遵守礼仪制度,而是主张灵活运用。

其实从孟子的主张我们可以看出来:至少在孟子眼里,腐儒的思想和主张,也是孟子所不主张的。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当事人灵活应变,而并非按照一些死规矩进行生搬硬套。但是,遗憾的是,很多人时常在灵活运用方面遭遇吃亏情况。

分享到:
责任编辑:朝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