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白居易的名声更大 为何并称的排序都在后呢

2020-08-06 来源:凯风网综合


白居易,唐朝伟大的现代主义诗人,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说起唐代诗人,我们最先想到的除了李白和杜甫之外,其次很有可能就是白居易了。

并称是唐代诗学史中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即论诗时常将两个或更多的诗人相提并论。这其中有"初唐四杰"、"文章四友"、"燕许大手笔"、"王孟"、"大李杜"、"小李杜"、"韩柳"、"元白"、"刘白"、"温李"等并称,当然这里最甜的CP还要属"元白"了,元稹和白居易两人光唱和的诗就达到了200多首。

另外,白居易还和刘禹锡有唱和诗词也有近200首,他们并称"刘白"。白居易前期与元稹唱和较多,后期元稹早卒,与刘禹锡唱和较多。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白居易的名声更大,那为什么并称"元白"、"刘白"的排序都是白在后呢?

如果按初入仕途先后为标准,"元白"、"刘白"是合适的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个排序和年龄是没有关系的,白居易和刘禹锡都出生在大历七年也就是公元772年,白居易应该稍长,因为他出生在当年的正月二十日,刘禹锡具体生日不详,但因为白是正月出生,所以他大概率要比白居易小。

元稹则出生在大历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79年,白、刘二人要比元稹大7岁,三人以年龄论白居易应该是大哥,元稹应该是小弟。

但是年龄最大白居易却是三人之中出道最晚的一人,白居易幼年颠沛流离,直到15岁才知道有进士科,由此发奋读书。

而刘禹锡则是9岁开始学诗,22岁得中进士,那一年是贞元九年也就是公元793年。

就在同一年15岁的元稹明经及第,也获得了进入仕途的身份。进士、明经是唐朝科举考试的不同科目,以进士科最为尊贵,元稹因家贫希望早点进入仕途,所以参加了比较容易考的明经科考试。

白居易则是在29岁的时候进士科登第,那一年是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比刘禹锡、元稹晚了整整7年。

在唐朝,科举得中后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并不能马上做官,要想步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

刘禹锡在公元795年就通过了吏部的选拔,初入仕途,授官太子校书。

元稹和白居易则是到了公元803年才通过了吏部书判拔萃科的考试,一起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那一年元稹在参加考试的人中名列第一。

元、白在担任秘书省校书郎、仕途刚起步阶段,刘禹锡已经开始参与国家大事,并因为参与真元革新被贬官到连州刺史、朗州司马。

如果从参加科举考试得中,以及进入仕途顺序来看,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并称的排名还真应该是"元白"、"刘白"。

当然,"元白"、"刘白"首次以文字形式出现还与诗词选集有关。

元白以官职高低排序

"元白"并称以文字形式首次出现是在白居易的《刘白唱和集解》中,白居易提到:"然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以子之故,使仆不得独步於吴越间,亦不幸也。"因为二人都曾在江南任职,但元稹在吴越间任职时间早、任职时间长,所以当地人都习惯于称呼"元白",白居易认为因为有元稹在,自己不能独步吴越间,所以很不幸,当然这也有几分调侃的意思,但说明"元白"的称呼是从江南叫起来的。

此后唐代诗选家顾陶在《唐诗类选》写道:"若元相国稹、白尚书居易,擅名一时,天下称为元白,学者翕然,号元和诗。"

这里,顾陶以元相国、白尚书称呼二人可见当时是以官职的高低来对元稹、白居易这对CP进行排序的。并且,"元白"的称呼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可,还把他们的诗称为元和诗。

此后,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中也沿用"元白"称呼,《旧唐书·元稹传》称: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号为元和体

白居易结集谦虚称"刘白"

"刘白"第一次以文字形式出现,是在白居易编纂的《刘白唱和集》。刘禹锡还朝后与白居易的唱和渐多,公元828年白居易将两人此前的唱和诗编成《刘白唱和集》两卷。后来白居易晚年定居东都洛阳,当时的洛阳聚集了一批任闲职的高龄官员,有裴度、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其中白居易与刘禹锡唱和最多,此后《刘白唱和集》又续编,直到刘禹锡去世,共编为5卷。此后,提到刘禹锡、白居易二人咸以"刘白"相称。

以"刘白"称呼自己和刘禹锡,显示了白居易对刘禹锡的尊敬,毕竟刘禹锡比自己早中进士7年之久,用今天的话说白居易是遵守职场礼仪的。

结语

由此可见,"元白"、"刘白"都出自于白居易之口,其中"元白"首先从江南士女口中传出,源于元稹在当地名声更大,"刘白"则出自于白居易对刘禹锡的尊重。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