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什么是“去鲁迅化” 究竟要去掉鲁迅的什么

2020-08-20 来源:凯风网综合


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对中国的文坛乃至世界的文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近年来“去鲁迅化”闹得沸沸扬扬,有支持的有反对的,各抒己见,吵得不可开交。

有人说,当代以来优秀作家评出、好作品也频繁出现,而鲁迅的文章深奥难懂,于是他的作品就被迫下架了,就有了“去鲁迅化”。

当然有的人不希望“去鲁迅化”,而有的则同意“去鲁迅化”。读者诸君及社会人士也莫衷一是,对于可否行通也自然是众口难调。

鲁迅是上世纪成长起来的文学大师,他不尽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篇幅,还是我国五四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他曾带领青年志士行走在时代的黎明拂晓前,呐喊彷徨于社会的巨变前夕。

但是吝啬的时间老人仅给这位世界文豪留下了55年的简短光阴,这之中鲁迅弃医从文到处求学,似乎永不停下手中的纸和墨,以犀利的笔伐同旧时代和腐朽的社会做坚决的斗争,直到去世。

因为时代久远无法接触,从照片上看给人的感觉是;烟不离口,而且瘾大,后期患上肺部疾病以至咳血不止应该与这些嗜好有着一定的联系。据记载鲁迅的父亲就曾患肺疾不治而去。这种疾病如果放在今天就可以理解了,因为现代医学认为癌症一般具有家族遗传的特性。少时的鲁迅就已经开始奔走于当铺和药店之间,何故?以变卖祖辈家什为父亲治病。

从来奔波,甚少修心,当别人喝咖啡的时候,他还在奋笔疾书。55岁的鲁迅在离世前夕咳嗽着完成杂文《我要骗人》,这是一篇以“说谎”的方式赞扬美,从而抨击不知羞耻的日军侵华的一篇经典之作。

鲁迅是我国新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新文化的圣人,与孔夫子齐名。所以在他的倡导下,我国开始使用白话文写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然是满口的辛酸苦辣和五味杂陈。那有什么法子,用鲁迅自己的话说: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于是在鲁迅的艰难开辟下,我国文学开始走向世界,

从而出现了一大批渐渐被世人熟知的作家,当代著名作家莫言、余华、贾平凹以及阎连科等,他们都是从学习或模仿鲁迅而成长起来的。牛顿曾说过;成功是因为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同样这几位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水平的作家,自然也是踩着前人的肩膀探索而来。其实不仅仅是他们,整个文坛一定程度上都曾受到文豪鲁迅的影响。

老生常谈;《阿Q正传》、《孔乙己》、《药》、《狂人日记》以及《铸剑》等都是经典文学作品。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家莫言是最欣赏和喜欢鲁迅的,他曾坦言;愿意用自己所有作品来换鲁迅的一部《阿Q正传》都换不来。另外莫言被世界熟知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并非模仿了拉丁美洲,其实早在我国鲁迅,他才是更早使用这一手法的人。鲁迅在小说《铸剑》里就是使用了魔幻写法,浑然在沸鼎中搏斗的三个人头以及脚底起伏着滚烫浮土的送葬人群等,作家莫言说过他受鲁迅文学影响最大的就是这部小说。

当被问到他对鲁迅的看法时,莫言直说;

从小就是受鲁迅的影响,一直模仿、一直努力的深入想超越,但受他的影响实在太深,始终不能也不愿从鲁迅的影响中跳出来”!

除莫言外,在海外影响力不下于莫言的作家余华更喜欢鲁迅的作品。

在部分人看来,鲁迅的一些文章因时代背景而导致阅读困难,但在世界文坛名气颇高的作家余华看来,那是美好的深邃的,同样也是常人无法超越。比如《狂人日记》,看似不知所云,实则描写手法技艺高超,直比俄国作家契科夫。

青年时期的余华首次翻开鲁迅的《狂人日记》时。看到小说开篇描写的那个狂人,感觉整个世界失常了,因为鲁迅这样写道:

“要不,赵家的狗为何看了我一眼。”作家余华吓了一跳,心想这个鲁迅有点厉害,他只用了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物精神失常。一些不怎么出名的作家也想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精神失常。愕然写下几万字,他们笔下的人物依然很正常。

余华对鲁迅的感情,完全来自于一个后人对前辈的学习,作家界也一致认为余华是鲁迅精神的继承者。当余华的《活着》出版时。作品中的福贵,与孔乙己的意识和形象是何其的神似。余华曾在新书发布会上接受采访时表示;

鲁迅是我的精神导师,也是唯一的,很多作家在写作方面曾对我产生过影响,但鲁迅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尤其是在最近10年里,“鲁迅”鼓励我要更加独立和批判性...

除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余华和莫言外,被誉为文坛“鬼才”的贾平凹,也是深受鲁迅影响的作家,贾平凹从鲁迅的小说《药》中得到启发而创作了大量类似作品,在描绘裸露人性和人物懦弱心理时,作家贾平凹与大师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鲁迅,民族救亡图存的精神化身以及五四运动的伟大旗手。也是伴随三代人成长的集体记忆,无论老少都是读着鲁迅长大的,都是从他批判现实的犀利笔触,和字里行间中领受处世的真实与警觉,同样几个时代以来都是在这些血淋淋的记忆伴随下走过来,并形成了中国人整体居安思危的生存哲学。

“去鲁迅化”从前几年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多年,期间令很多人诧异甚至是无奈,人们想阻住时代的步履,留住文豪的身影与精神。很多人从他的作品里学到;青年该树何种价值的人生观与如何培养一个人高尚的世界观,鲁迅的文笔还充满了童年的乐趣和活力。而“去鲁迅化”的人又认为,他的文字晦涩难懂,只看到了历史里与现实皆是“吃人”,他寒气逼人,阴森森如入古,已经不再适于当下!

这一点固然存在,但鲁迅适合青少年读颂的文章其实是很多的,他的这些作品文字优美,堪称现代文学的典范,完全可以成为中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所以在文学艺术性上是不具任何争议的,比如这篇妇孺皆知的《少年闰土》;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是一副永驻每个童年心间的优美画面,一度出现在纸质昏暗的旧版教科书里,可那少年闰土的勇敢形象,却始终不间断地跳蹦在每一届师生的脑海,但这幕经典传承了许多年后,到了今天却要从白亮的新版教科书中被搬下去!

“去鲁迅化”给孩子们的躯体带来轻松愉快,不假;但也给少年的稚肩留下了承担社会责任的遗憾。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