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散碎银子根本没有面额 那么古人是怎么交易的

2021-03-25 来源:腾讯网文化

引言

在古代,人类就对银有了认识。银和黄金一样,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贵金属,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由于银独有的优良特性,人们曾赋予它货币和装饰双重价值。我国古代常把银与金铜并列,称为“唯金三品”。《禹贡》一书便记载着“唯金三品”,但是想必很多人都有一个疑惑,散碎银子作为货币,根本没有面额,他是怎么交易的?

碎银究竟是从哪里而来的呢?

实际上古时候的银子原本全是铸好的银锭,可是由于面值较为大最少的也是有一二两,在平时应用中很不方便,因此 大家就用剪子把块状银锭裁成零碎的小块用以平时小额贷款交易,古时候的银子大多数为银制,因此 材质过软,用钢剪就可以裁开。碎银子由于大小不一没有精确的面值,因此 付费的情况下要用专业的“戥[děng]子”(又被称为戥称)称重。

戥子相传是宋朝刘承硅创造发明的考量轻和重的高精密器材,古时候专业用于称重金、银、珍贵药物和香辛料。经典抗战电视剧《亮剑》中,亮剑李云龙有一句经典对白实际上早已道出了碎银的交易方式,那便是“小碗喝酒,块状吃荤,论秤分黄金白银”。

想一想吧,倘若你来酒店用餐喝酒,外出买单的情况下也要付钱,那情景是否挺搞笑幽默的。但是这碎银子也不是哪儿都可用的,一般普通百姓和大街上的摊点小摊贩全是用铜币开展交易,假如用碎银子付款,他们很可能找不到。

古时候普通百姓完全用不起银子

由于无良生意人满地全是,也要看品相,算出银子占比。殊不知因为平常人使用银子的机遇很少,大部分是做买卖或是银铺有专业的专用工具和工作人员来做换取碎银这件事情。

直到官衙纳税或生意人大地主把碎银存多了之后,为了更好地贮藏便捷,他们又会将碎银溶炼成银锭。熔炼时必定有耗损,而多收点银钱则防止了自身的损害,这就是致命的灰色收入“火耗”的来历。

还有一个客观事实是,古时候,尤其是明代之前,白金都还没作为一种通用性贷币来商品流通,只是作为一种贵重金属产品开展商品流通,作为一种贮备货币流通。

举一个认可经济发展最比较发达的宋代为例子,宋代的贷币管理体系是以铁钱和铜币为基本的商品流通贷币,因此 也叫‘二钱制’。银是贵重金属的关键产品,在其中最知名的是一、两银一贯(一千铜一贯),两银一贯(一万铁一贯)。

碎银的弊端

元明之后,各朝都不一样水平地实行钞票,但独裁执政者通常没有遵照销售市场贷币的发展趋势规律性,乱发钞票造成通货膨胀,相对的销售市场消费力降低,贵重金属进一步被销售市场掠夺,造成繁荣富强,老百姓日常生活生灵涂炭,暴乱不断。

因而,宋、元、明的亡国都不一样水平地遭受了农民战争的危害。这也是为什么清世宗雍正皇帝即位后,全力实行“火耗归功”,创建养廉银规章制度的直接原因。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