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王阳明的心学核心究竟是什么 理解下这几点

2021-04-14 来源:腾讯网文化

阳明心学的精髓,通常有公认的就三点:“心外无物”,“言行合一”,“致良知”。这几个看似简单的词到底怎么理解?

1、关于“心外无物”

这一尤其易于被历经中学思政课文化教育的我们,放进粗糙的唯物、唯心论框架下抨击。记得在高中政治考卷里边,就曾经出过有关的题考问王阳明心学为啥是个唯心论,用的是那个很著名的典故:

有朋友和王阳明一块儿山中漫步,指着山里的花草树木问:你说世上没有心外之物,那么这些花树深山老林自开摇架,和我心有一个毛关系?

王阳明心学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入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乍一听还是有点懵逼。你一看花草树木,花的颜色就明亮起来,你问过花的感受吗?这好像还是有点狡辩。野花也是有尊严的,就算它是寂寞开无主,也不能否认人家的存在吧?

所以,如果只是从物体的有无来理解这句话,就找错路了。从物的角度,人是人、花是花,王阳明心学不可能连这道理都不懂。

王阳明心学这句话真正想说的是,人是应该有意识、有灵魂的,而不是一堆死肉。你需要唤醒良知,用自己的眼看更多的花草树木,看更多这世界的花花绿绿,让自己的心能感知更多。你没看过、不理解的世界,对你来说便是不会有的。

所以这一“心外无物”,显然不是讨论那些深山里的花草树木、邻居村的村花是否存在,只是从人的视角注重,包容心,天地有多大。如果你内心仅有还有诗和远方,那诗和远方便是绝对的“无”。

2、关于“言行合一”

这个词被用得有点滥,通常大家易于理解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便是要学以致用巴拉巴拉。

但在王阳明心学的理念里,不是这样。言行合一的含义,是说知便是行,行便是知,这两字说的是一件事,不会有摆脱知的行。

很像普通话绕口令。曾经的我也百思不得其解。这句话要是放进日常伦理里边说得通。王阳明心学也举过例子,一个人,如果没有孝顺父母的心。

但如果放进学术层面,例如一个几何定理,然道不是纯粹的知,运用几何定理是分而为二的行?可是参照第一点,“心外无物”就可以理解。一个几何定理没有被运用,它是不会有的。而一旦运用,运用的人必定是言行合一的。而最初发现几何定理的人,他的研究也必定是言行合一的。

看起来还是有点文字游戏,注重这一言行合一有哪些有哪些呢?有哪些便是,使你在学习的时候,要時刻求其“放心”——把心放进学习的环节中,从“行”的层面去思考学习的意义。

3、关于“致良知”

这是王阳明晚年时期更为珍惜高度重视的提法。怎么叫“致良知”,有小结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心,行善去恶是格物。”

这非常容易令人想起禅学的經典嘴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战“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王阳明的心学也一直被提出质疑外儒内禅,这里暂且不讨论。

致良知,往非常简单了说,其实就是要学习雷锋做善事。自然这一“雷锋”,并不是外在的人为塑造的榜样,只是你心里纯天然了解的不是善与恶。

在王阳明看来,每个人都是圣贤,每个人都是有良心。关键是很多人的良心被遮蔽了。有个典故,王阳明抓住一个窃贼,他并不是简单粗暴地打屁股教育,只是想以德服人,于是大吼一声:把你的良心交出来!

窃贼有点儿懵圈,摸了胸口背部,很诚信地说,这个真木有。王阳明说,这个可以有。然后,他就像个大流氓似的,让窃贼脱衣服。窃贼不敢不从,脱,脱,脱……脱到内裤时,有点儿小羞涩、小犹豫了,不清楚官爷究竟什么取向啊?!

王阳明说——看,这就是你的良心!

王阳明心学是可以实际运用到我们生活中的智慧,是可以指导我们人生的智慧。这套书从王阳明的一生,到人生的智慧,有大量丰富的故事,有时候哈哈大笑,有时候就会感叹人生!合上书籍之后细细品味,原来里面的智慧对我自己这么有用,很多人生的困惑都在那一刻豁然开朗了!

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那一个定盘神针,而王阳明心学就是帮助我们走向成功的智慧!尤其是在自己迷茫的时候,低谷的时候,读一读王阳明,你就会找到答案。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