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盘点2013年:申遗热 网络造流行语盛行

2014-01-0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左上:红线女;左下:赵无极;

  右上:曼德拉;右中:侯仁之;

  右下:于是之

  在这个无雪的的冬天,2013年的最后一天将挥一挥衣袖,作别一年中的种种逝去与新生、热闹与冷清、褒扬与批评。一些人、一些事,都永远留在了2013年。

  已逝者,音犹在

  每一位文化名家的逝去,都带走了属于他(她)的那个时代。

  2013年1月20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这一天,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上,永远失去了一个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去世。他是《龙须沟》中的程疯子、《骆驼祥子》里的老马、《青春之歌》里的余永泽,还有《茶馆》里的王利发掌柜。这个曾做过仓库佣工、抄写员的演员,令人尊敬的不仅是其演技,更是他戏比天大的艺德。于是之曾说:“我就是一个演员,不要给我什么‘划时代’、‘北京人艺的代表’这些称号。我就认一个死理儿,排练场上焦菊隐先生说‘错了’,我就重来;说‘对了’,我就完成了。”敬业、淡泊,于是之演戏如斯,做人如此。

  在2013年秋天苏富比进入中国大陆的首场艺术品拍卖会上,赵无极的《抽象》以8968万元的高价成交,刷新了他个人的拍卖纪录,但这与他已经没有关系了。4月9日,享年92岁的赵无极在瑞士去世。他与建筑师贝聿铭、作曲家周文中一起,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赵无极曾说:“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还能拿画笔、涂颜料,我就一无所惧。”艺术家作古,但艺术不死。

  直到侯仁之去世,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谁。10月22日,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开创者、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病故。他曾作为燕京大学的两个代表之一参加开国大典,也曾应梁思成之邀,为北京的城市规划出谋划策。侯仁之还被称为中国“申遗第一人”,正因为他的努力,中国在1985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现已拥有45处世界遗产。如今,“申遗”已经成为显学,甚至成为一些人牟利的工具,我们更不该忘了这位老人30年前全无私心的奔走。

  12月8日,是“大雪”节气后的第一天,又一位表演艺术家、粤剧大师红线女去世。她从艺70多年,演过近百部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开创了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红派”。1956年,红线女进京演出粤剧《搜书院》,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赞扬:“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是南国红豆。”从此,粤剧有了“南国红豆”的美称。人生如戏,当人生大幕垂下,所幸的是,戏仍有后人唱下去。

  最后,说说曼德拉。其实,他并不是一位文化人物,当他于12月6日逝世时,他的一生再一次被世人细细地品读。而他于文化的意义,大概可以用黄家驹《光辉岁月》中的歌词来形容:“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

  申遗热,冷思量

  2013年6月23日,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新疆天山和红河哈尼水稻梯田成为中国新增的两处世界遗产。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阿塞拜疆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无论是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其他历史遗迹、文化景观,带给人们的除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之外,更是切实可见的社会效益、经济利益,难怪有统计称各地为了申遗每年总共要花约3亿元。即将到来的2014年,申遗热度不减,中国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将正式启动,在预备名单中,还有“良渚文化”、“中国明清城墙”、“江南水乡古镇”……

  “申遗热”之下,很多地方纷纷不甘寂寞:凤凰古城要卖门票了,真假曹操墓炒作得人尽皆知,南京疑似帝陵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挖了再说,还有地方要投资300多亿元重建阿房宫……

  冷热不均的是,更多视线之外的“遗产”,却因为没有显赫的声名而面临消失的危险。在西安,埋有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兴教寺,遭遇大规模拆迁,当地政府给出的理由竟然是丝绸之路申遗的需要。在济南,记录侵华日军罪行的琵琶山万人坑、纪念碑已不知所踪,整块地都被卖了开发房地产。在广州,近30座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面临着各种危机,民国时期的姑婆屋成了危楼,百米骑楼被“破坏身体只留头”。在福州,建地铁时发现了2200年前的闽越古城,但地铁工程仍将继续,考古工作不得不被中止。

  重燃对中华文化遗产的关注是好事,但求不要别有用心,也别厚此薄彼。

  华语片,争议多

  截至2013年12月8日,2013年中国电影票房已经突破200亿元,近60部电影票房破亿,刷新了历史纪录。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毋庸置疑,就连好莱坞也来巴结,推出各种“特供版”的大片。或是让中国演员来演几个小角色、到中国拍几场戏,但在国际公映版中删除,比如5月上映的《钢铁侠3》中,范冰冰和王学圻的角色只出现在内地版;或是在影片中加入中国元素,比如9月上映的《蓝精灵2》开头10分钟,植入了《中国达人秀》、新浪微博等广告。

  市场大到外人眼红,那我们自己的华语电影在2013年又干了些什么呢?

  从6月的《富春山居图》开始,“低口碑高票房”似乎成了华语电影新的营销手段。这部超级混搭大片乱炖了特工、科幻、恐怖、夺宝、动作等元素,逻辑一塌糊涂、人物莫名其妙、剪辑乱七八糟,但票房两天过亿。

  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小时代》上。郭敬明导演人小志不小,一口气在6月和8月推出了两部《小时代》,第三部也已在拍摄中。尽管顶着青春梦想的光环,但影片中物欲横流、抄袭随处可见——这倒也继承了郭作家一贯的风格。骂声如雷,但谁也拦不住两部片子近8亿元的票房。

  著名导演也无法抵挡票房的诱惑,开始蹚“烂片”这浑水。拍过《逃学威龙》、《精武英雄》等电影的香港导演陈嘉上,从2008年的《画皮》开始,到2011年的《画壁》,再到2012年的《四大名捕》、2013年的《四大名捕2》,影评人称其可以接棒“烂片之王”。有评论说,“烂片”在商业上的成功,折射了中国电影行业一种畸形的成功学——票房成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只要票房能大卖,影片的艺术性、价值观乃至观众的感受都可以弃之不顾。

  岁末又是贺岁档,截至12月28日,冯小刚的《私人定制》公映10天票房已过5亿元,分析师预计总票房将在10亿元左右。这部被称为升级版《甲方乙方》的喜剧贺岁电影获得了褒贬两极的评价,赞的人称其回归了批判现实的锋芒,贬的人则批评其是段子大拼凑,充斥着广告。不过和之前的“烂片”相比,《私人定制》绝对算是一部规矩的电影,至少它没有差到靠骂声搏出位。

  幸好,今年的华语电影还有一股清新之气,“青春电影”成为一抹亮色。4月上映的赵薇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暮春中安放了80后的青春回忆;8月暑期档的《青春派》,没有明星名导,凭借90后、高考等关键词赢得观众;讲述大学生创业的《中国合伙人》,也踏踏实实地讲了几个年轻人的中国梦。

  别总说“烂片”是时代惹的祸、影人犯的错,同样的环境下,好电影仍在那里。

  电视剧,谁当道

  2013年的电视剧是在一片“抗日救国”的呼喊声中激情开场的。抗日剧属于主旋律范畴,题材没有风险,观众又爱看,于是成了投资方和电视台都青睐的剧种。谁能料到,在黔驴技穷的竞争中,抗日剧居然有了神一样的情节:《永不磨灭的番号》,营长往天上扔一颗手榴弹,能打下一架日本飞机;《箭在弦上》,女侠惨遭轮奸后,突然翻身而起,用弓箭射杀十几个荷枪实弹的日本兵;《抗日奇侠》,英雄能像撕鱿鱼片那样徒手把“鬼子”撕成两半……据说,横店影视城因此有了个新名号“横店抗日根据地”。一个群众演员透露,他最多一天扮演“鬼子”,在不同剧组“死”了8次。

  后来,“抗日神剧”被规范了,轮到家庭剧继续霸占荧幕。家长里短、婆媳纠纷,这本来也是长盛不衰的电视剧好题材,只是今年的家庭剧总脱不了模仿的嫌疑。从名字上看,《裸婚时代》火了,就有了《裸嫁时代》;有了《离婚前规则》,又有了《结婚前规则》;还有《老妈的三国时代》紧跟《妯娌的三国时代》,《七年不痒》伴随《七年之痒》。再细看情节,几乎每一部国产家庭剧里都有一个强势的婆婆,一个趾高气扬的丈母娘,一个想做好人却力不从心的公公或老丈人,个把无事生非的小姑子或小舅子,再堆砌上买房风波、遗产纠纷、争夺孩子等桥段,家庭剧就在流水线上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了。

  都说电视剧不好看,但投资却是节节攀升。《楚汉传奇》总投资2.4亿元、《隋唐英雄》2.5亿元、《隋唐演义》2.8亿元,今年先后有3部电视剧的投资超过两亿元,“史上最贵”的帽子不断易主。现在市场上的剧,100万元一集是常态,200万元一集才勉强算是大片,电视剧跨入了“亿元时代”。只是这些钱都花在哪儿了?不少制片方都大倒苦水,称演员、尤其是明星,拿走了至少六七成,所以不得不在服装、道具、后期制作上省钱。

  今年的电视剧不仅贵,而且长。2012年,76集的《甄嬛传》还让观众惊叹,2013年,《隋唐英雄》120 集、《天天有喜》91集、《爱情自有天意》84集、《璀璨人生》80集……市场爱长剧,因为能够吸引稳定的观众群,广告效益好,这无可厚非,只是有时候硬生生把短剧注水拉长,质量就大打折扣。80集的《爱在春天》,里面有个配角“歌神”,从头到尾就一首歌,有时候一集要唱三回;《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40分钟的剧情前有10分钟回顾,后有10分钟预告,原本46集被拉长到62集。

  电视剧的好坏,不在贵,不在长,关键是要好看。可惜这个道理,只有观众最明白。

  流行语,网络造

  《咬文嚼字》编辑部2013年年末发布了“2013年十大流行语”,分别是中国梦、光盘、倒逼、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微×× 、大V、奇葩。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网络媒体中心、商务印书馆、中国网络电视台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13”中,“中国大妈”、“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喜大普奔”等也位列“十大网络用语”。

  有评论称,2013年的热词,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勇气和幽默,启示当前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各种矛盾纷纷显露,但前景是光明的。比如位列榜首的“中国梦”,是难得在网络和主流话语中同时流行的词语,中国人不仅会做事,也开始做梦了,瞬间有了生机勃勃的浪漫主义色彩。比如“土豪”,这个原本形容地主恶霸、带有浓重时代痕迹的词,被改头换面用来调侃社会上富而不贵的群体,直指贫富差距。一句“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反映了人们对“土豪”戏谑而酸涩的态度。

  中国的网络流行语还走出国门,惊动了英语世界,据说“Tuhao(土豪)”、“Dama(大妈)”等中文热词将以单词形式收录进《牛津英语词典》。也许是因为“大妈”事关蔓延全球的金价暴跌,而“土豪”形象描述了中国游客在国外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2013年还诞生了一种新的网络词汇,四字一句,类似成语。这些网络“新成语”的成员,有“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在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等。四字体之后,还有更精炼的三字体出现,比如“我伙呆”(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何弃疗”(为何放弃治疗)、“人干事”(这是人干的事吗)等。这些“新成语”大多是对某句话的字面缩写,如果不了解原委很难理解。称其为“成语”也许用力过猛,但在网络上增加些笑点也未尝不可。

  好不容易过完了2013年,我们不妨“喜大普奔”,至于那些烦心事儿,不如就“人艰不拆”了吧。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杜小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