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自拍已诞生十多年 日渐“无底线”

2014-02-11 来源:西宁晚报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于近日发布2013年年度热词“selfie”(自拍),这6个字母代表的含义并不复杂:用智能手机或摄像头给自己拍摄的,并发布于社交网络的照片。

  但和以往年度热词不同,“selfie”不只是关乎某个地区或群体的特定现象,而是几乎涵盖了社交媒体潮流席卷的每个角落,从明星政要到平民草根,社交媒体时代的自拍几乎已成为全民参与,其中不论是分享的乐趣,还是渴望被关注的孤寂,它都成为社交网络时代的鲜明印记。

  无处不在的“selfie”

  “selfie”到底有多热?对网络热词的统计显示,与去年相比,今年在社交网站上“自拍照”一词的使用率激增17000%。

  登录任何一家社交网站,不难发现青少年偶像贾斯汀·比伯的自拍“裸照”和视频满天飞;性感女星蕾哈娜则在图片应用Instagram上与粉丝分享她在脱衣舞俱乐部上的疯狂自拍;用自拍来赚人气的还有美国娱乐圈名媛金·卡戴珊,她最“臭名昭著”的一张“selfie”要数刚生下孩子后就对着自家浴室镜子展示身材的自拍,这张仅仅标注“没用滤镜”的火辣照片在社交媒体上获取了1百多万个“赞”。

  在充满时尚元素的新片《珠光宝气》中,光彩照人的女主角们沉溺于好莱坞纸醉金迷的生活,也不忘随时随地将自拍上传脸谱相册;美剧《破产姐妹花》中,“selfie”被屡屡吐槽已泛滥成灾。

  政治圈的人也不能免俗。被称为“社交媒体达人”的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常用“selfie”吸引年轻选民,还主动分享自己刮胡子划破脸的“出丑照”;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曾将自己和第一狗“波”的自拍照上传社交和照片网站;她的女儿萨莎和玛丽亚在奥巴马第二次就职典礼上大玩自拍;希拉里·克林顿也加入了自拍阵营,今年6月,她的女儿切尔西伸长胳膊,用手机为母女俩拍了一张合影并发布到推特上。

  自拍热潮甚至波及到太空,去年11月,国际空间站日本宇航员星出彰彦在太空行走时成功自拍:在漆黑的夜幕映衬着明亮的太阳的背景下,画面中宇航员的玻璃面罩上还成功捕获了宇宙飞船和地球的影子,这也许是第一张人类和地球“合影”自拍照。

  而“最孤独”的自拍恐怕要数“好奇号”火星车独自漫步火星荒瘠的地表时,不时用长长的机械臂举起相机,给自己拍下“到火星一游”的照片。

  自拍进化史

  牛津大学出版社强调,年度热词很多时候是新出现的词汇,但这并非挑选“最热词汇”的必须标准。事实上,“selfie”很难算得上新词,因为它诞生至今已有十多个年头了。

  据该出版社考证,“selfie”最早出现在2002年澳大利亚一个互联网论坛上,青少年网友分享自拍时,将“自己”(self)一词随意改造而成。它起初有多种写法,比如以“y”结尾的“selfy”。但随着使用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在网络社交语言中倾向于“selfie”的拼法。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selfie”在日常网络社交用语中大行其道,并渐渐演变成主流媒体同样使用的一个流行语。

  “selfie”也见证了社交网络格局的演变。这个词出现之初,社交媒体的领军人物还不是今天的脸谱(Facebook),而是聚友网(My Space)。用着分辨率不高的数码相机和摄像头,青少年用户们就开始给朋友们广发自拍照了。

  不过当脸谱网后来居上时,那种看起来专业不足土气有余的“selfie”开始受到鄙视,脸谱的用户们更亲睐图片像素更高,拍摄得更加精致的自拍照,由此分化出“小清新”、“文青”、“恶搞”等风格。与此同时,随着类似Flickr的图片分享网站走红,“selfie”开始正式被使用这些网站的青少年群体接纳。

  同样给“自拍”推波助澜的还有智能手机的技术改进,2010年,iPhone4手机借鉴日韩手机厂商的做法,增设前置摄像头,这一功能几乎是完全为了满足人们的自拍需求。

  更不用提五花八门专为自拍设计的智能手机应用软件,它们只需要实现一种功能,让自拍照变得更漂亮。

  未来的“自拍”还可能继续“进化”。推特的创始人之一杰克·多西不久前推出了视频服务Vine,他为此发布了一段6秒钟自拍视频集锦,多西戴着墨镜的脸几乎占据了一半屏幕,他身后则是世界各地的景象。这似乎更像是用视频更新自己的推特状态,告诉所有人“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

  当自拍变得“无底线”

  尽管“selfie”完全是数字时代的产物,但严格意义上它是“旧瓶装新酒”。《纽约客》杂志指出,人类历史上第一张自拍照,其实在1839年就出现了,照片的拍摄者是美国摄影师罗伯特·科尼利厄斯。只不过那时候照相机并未普及。直到1900年柯达公司推出了廉价的“盒子布朗尼”相机,照相机才在普通人中间普及。一个多世纪前英国女子用它拍摄的自拍照也证明,它令自拍照成为了一种潮流。而如果追溯得更久远一点,创作于5万年前的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称得上迄今最早的人类“自拍”。

  和5万年前相比,如今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的普及让自拍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人们在各种场合自拍,除了自家浴室,还有就餐聚会、参加婚礼、明星的演唱会现场,严肃的会议和工作场合,美国的年轻人甚至开始流行起在葬礼上自拍。

  同样“无节制无底线”的还有情色自拍,如美国前民主党众议员安东尼·韦纳。因在社交媒体上给女大学生发送“自拍艳照”而在一片嘘声中被迫辞职。还有的青少年原本只希望分享给朋友的隐私自拍照片被色情网站盗用,导致个人隐私泄露。

  另外一些不合时宜的自拍则可能危及自己和他人安全,美国汽车协会(AAA)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说,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开车时给自己拍照然后用“#开车自拍”的标签发布在推特上,导致在驾车时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AAA就此警告说:“不要让那张自拍照成为你的最后一张照片。”

  从陌生人“赞”中得到宽慰

  如果自拍仅是一种储存私人记忆、勾画生活轨迹的活动,那我们为什么会迫切地想跟成千上万的朋友和网络上无数陌生人分享呢?英国《卫报》称,在一些人看来,自拍已成为自恋时代的终极象征,其即时性让肤浅更加泛滥。它可能产生的一个副作用是:我们空前关心自己的外在表现,受此影响,社会接纳只表现为外部世界接纳我们看上去的样子,而不是认可我们实际所做的事,或者我们在相机之外的行为方式。

  的确,“selfie”是高度浓缩当下社会的一个范本。当社交网络将全世界连接得更加紧密时,人们却变得越来越自恋和孤立,他们发布自拍照或许只是为了获取存在感,从陌生人的“赞”中得到宽慰,而且只接受那些愿意看到的信息。

  “精心调整的拍照角度,展示最好看的面容,不经意上镜的或许还有女性的‘事业线’和男性的肱三头肌……‘selfie’讲述的是社交媒体时代‘个人主义’的故事,”《华盛顿邮报》比喻说,“每个人都把自己最健康光鲜的一面在这座社交媒体的博物馆展出。”

  研究数字社交网络的英国学者玛丽安·哈代博士分析指出:自拍让人们搜集和发布自传性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改变,这是自然的自我建构过程的延伸,它涉及到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呈现自己,类似女性的化妆美容或者男性健身,借以展现自己的特定形象。“这也是自我表演的一个方面,了解和探索自己,同时又敏感而易受影响”。

  美国作家约翰·保罗·蒂特罗曾经把自拍分享形容为“建立在数码类固醇基础上的高中人气竞赛”。他认为,自拍用户“想从旁人和更大的社区那里寻找某种认可,而因为网络的出现,这个社区实际上已经变得无边无际”。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杜小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