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百岁老人毕生传承“打溜子”

2014-03-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活了100岁,在这门民间艺术中找到了快乐,坚持了一生,以后就只能交给徒弟们了。”湖北宜昌市点军区桥边镇上峰尖村6组村民刘承新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刘承新生于1914年,今年整100岁,有着80余年的“从艺”经历。8日上午,记者从宜昌城区出发,在山林深处找到了刘老的家。

  当天正好是老人的百岁寿辰,徒弟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用乐器为师父贺寿。贺寿时,一位长者领头将各式礼品捧在手里,红布做底,两只点燃的红烛各立两旁。身后跟着一支乐队,为首者手持一支竹筷,对着一种圆形乐器,或敲或切,后面几人演奏锣、鼓、唢呐等乐器。

  乐队所表演的,便是老人热爱的民间艺术,当地人都称呼为“打家业”,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打溜子”。

  “那个圆形乐器叫边鼓,其余的是土锣、双钹、马锣,都是‘打家业’必备乐器。”刘承新说。刘老介绍,他这个爱好是受父亲的影响,“我父亲也是‘打家业’的,父亲每次表演时,我都在一边看着。”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刘承新10多岁时,便开始了“从艺”生涯。

  在父亲的传授下,锣鼓、唢呐、边鼓等乐器刘承新样样都能来,吹拉弹唱能一人包办。而随着技艺日趋成熟,他在当地也有了名气,一些人开始慕名前来拜师学艺。于是刘承新一边“授业”一边“从业”。

  这一干就是80多年,直到97岁高龄,刘承新才“金盆洗手”。目前,老人亲自带出了50多位徒弟,而徒弟的徒弟则更多。百岁寿辰这天,刘承新没抵住“诱惑”,吹起唢呐给前来贺寿的亲朋好友们表演了一段。

  据了解,如今在上峰尖村,村民在闲暇之余不打牌,而是喜欢聚在一起“打家业”。刘承新的侄子兼徒弟刘祥华表示,在上峰尖村甚至桥边镇,说刘老是各路“打家业”班子的祖师爷,也一点都不夸张。

  对此,点军区的民俗文化专家赵金财介绍,目前该区共有50多个“打家业”的班子,“1000户的村民里,就有两个班子,人还是比较多。”

  不过赵金财同时表示,目前从事“打家业”的人,越靠近城市的人越少,越远离城市的人越多。而刘承新表示,尽管他徒弟不少,但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往外走,传统文化要不断传承才能发展。

  采访结束时,刘承新的儿子刘祥宏说:“我的技艺虽然不是父亲传授,但会把“打家业”传承下去,因为这是我们家祖传的,不能断。”

  “打溜子”以独特的组合、精湛的演奏技艺自成系统,在中国少数民族器乐艺术中极具代表性。1949年以来,“打溜子”先后被国家艺术团体介绍到美国、德国、波兰、俄罗斯等国家,反响强烈。2006年,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杜小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