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何不嫁

作者:王佩云 · 2014-03-20 来源:激荡中国海 校对:李元

 

《伊丽莎白女王:辉煌年代》剧照

  英国人居住在英伦三岛,曾有很长一个时期,眼光总是盯着身旁的欧洲大陆,产生了挥之不去的“大陆情结”。他们羡慕欧洲大陆的辽阔,为自己身处大陆一隅的几个狭窄岛屿而忐忑不安,一心想要登上身边的大陆,至少要在大陆某处取得一席之地。但14至15世纪,法国已经成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法兰西人凭借已经强大到足以在整个欧洲呼风唤雨的势力,将大小国家全集中到自己麾下,轻而易举将英国人赶下海。要不是因为忽然出现另外两场需要法国去应付的战争,很可能一鼓作气登上英伦三岛,把这个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岛国灭了。

  英国人因失败而痛苦,因痛苦而清醒。伊丽莎白当上女王以后,明确英国就是一个岛国,生于斯,安于斯,并兴于斯。观念一变,立刻发现岛国也有其得天独厚之处,四面环海,往来自如,空间广阔,易守难攻。英国人从此放弃了对大陆的激情,让目光逐渐将扩张的重点放到了广袤海洋,确立英吉利民族作为海洋民族的发展方向。那时的一位英国政治家说:“我们必须记住,我们不是大陆的一部分。”

  相传,伊丽莎白是个很漂亮的女人,金发蓬松,明眸皓齿,丰乳肥臀,很是性感。她姐夫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以及瑞典国王、奥地利大公、法国国王,都曾为她的俏丽也为她的权势所倾倒,纷纷向其射出丘比特之箭。但此时的伊丽莎白已经一门心思要把英伦三岛经营为海洋大国,脑子里盘算与任何一个外国求婚者结合,都可能使英国重新卷进欧洲大陆的恶斗,毅然斩断男女私情,决定终身不嫁,塌下心来做所有英国男人的“大众情人”。菲利普二世看出这个女人不寻常,有朝一日将与西班牙在海上一争高下,曾暗中联络苏格兰女王斯图亚特,派刺客暗杀伊丽莎白。据说,那个名叫帕里的刺客,同时也接受了法国国王的指令,肩负了两个国家的同一使命。伊丽莎白在众多英国男人的呵护下,用计引诱帕里上钩,最终以间谍罪将这个倒霉鬼送上了断头台,也从此拉开了英国同几个大陆国家在海洋展开争夺的序幕。正如查理二世后来所说:“英国政府的目的一直是为了控制海洋,而控制海洋是英国的传统惯例。”

  距离英伦三岛不远的西班牙、葡萄牙及荷兰此前已相继下海,世界海域及美、非、亚殖民地也被他们瓜分得差不多了。英国大举进入海洋,势必触及这些国家的海洋利益,相互之间的争斗在所难免。此时,葡萄牙已经走了下坡路,国力式微,对英国构不成太大威胁。西班牙还在巅峰状态,将悍、船坚、炮利的“无敌舰队”,仍打遍天下无敌手。也就是1588年那场战争,西班牙出动“无敌舰队”,欲吞并英伦三岛。英国人依托本岛海岸与港湾的有利地形,顽强顶住西班牙舰队的攻势。接着,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风暴横扫漂泊在海上的西班牙舰队,所有主力舰及5000将士霎时葬身大海,其余舰船狼狈而归。西班牙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英国海军在战斗中一船未损,死人也不过百,整个民族的斗志因此被鼓舞起来。在实战中,英伦三岛的地缘优势也充分被认识并得到发挥,仅34公里宽的英吉利海峡使英国既容易保持独立,又可以避开岛国容易出现的孤立和封闭,无疑也长了英国人的志气。

  英国与荷兰发生摩擦,最初是荷兰人占上风。荷兰还曾利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国内出现的动乱,一度夺得北海和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荷兰商人也到处排挤英国商人,极力阻止其进入地中海和西非沿岸的贸易市场,双方针尖对麦芒,用坚船利炮在海上见高低。英、荷之间1652至1666年先后进行三次战争,荷兰人最终一败涂地,纵横驰骋世界的“海上马车夫”成了明日黄花。其他国家也都趁机在海上拦截荷兰船只,连海盗也将荷兰商船列为重点抢劫的对象,应了“破鼓万人捶”、“墙倒众人推”的老话。

  英国随即与法国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海上争夺战,其海上力量也随之翻了好几番。到1815年,英国海军的总吨位大致相当于世界其他各国海军吨位的总和。因此有恃无恐,在世界海域追着法国舰队打,几乎将法兰西人早先在海外占有的殖民地尽收囊中。反法战争结束以后,英国在海外已经有了以北美13个殖民地为中心的第一帝国,以及以印度为中心的第二帝国。自远东的印度纳入英国版图,其管辖范围已是东边日落西边日出,成了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据《大国崛起》一书提供的数据,1880年大英帝国包括了150万平方英里土地和2000万人口,1890年扩展到1100万平方英里土地和3.9亿人口,到一战爆发再次扩展到1270万平方英里土地和4.31亿人口,占当时全球总面积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

  英国的海上发展不但促进了国家财富的迅速积累,还促使英国率先实现了近代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论述道: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英国在海上的角逐,让其率先领悟了人类进入近代文明的生存法则,探究了市场竞争和自由贸易的种种奥秘,有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揭示出那只“看不见的手”,成为英国近代工业革命的“思想发动机”。英国因此超越了欧洲所有先发海洋国家,不但变得很富有,而且变得很强大。

  据英国史书记载,早在16世纪末,伊丽莎白女王已经颁给英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执照,还派约翰·密尔登赫从君士坦丁堡到莫卧儿王朝请求为英国商人提供去中国的便利,只是因为捷足先登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传教士百般阻挠未能成行。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以后,朝野上下都在扳着指头计算,巴西成了他们的咖啡园,古巴成了他们的甘蔗园,非洲成了他们的可可园,印度和菲律宾成了他们的香料园……在“日不落”帝国的版图上,尚缺中国这么一个茶园。18世纪末,即大清国乾隆爷当政时期,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如日中天,菲律宾群岛也成了他们的属地,中国已经近在咫尺,岂能止步不前?只是中国那时在外人眼里还是庞然大物,大不列颠人摸不清底细,不敢贸然用炮舰前来征服。该国思之再三,赶在乾隆爷过83岁生日之前,由国王乔治三世以祝寿为名,派出高规格的访华使团,辗转深入大清国的心脏部位,撩开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神秘面纱。  

分享到:
责任编辑:周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