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纸牌屋》为什么火?

2014-03-27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纸牌屋

  《来自星星的你》以超现实的手法记录了当代妇女对男性伴侣的终极幻想;而《纸牌屋》的世界没有最黑,只有更黑。

  最近《纸牌屋》已经火到一个程度:谈论它仿佛成为一种标志。人群突然分为两种:看《来自星星的你》的,和看《纸牌屋》的。后一个阵营每每生出虚幻的“高大上”感——更成熟、更深刻、更精于世故……

  虽然现实中这不过是个端着泡面、对牢电脑、看免费视频的屌丝群体。在美国,看《纸牌屋》标志着你起码支付得起每月7.99刀的Netflix公司流媒体接入费用,在中国,得益于张老板马老板烧钱抢占视频市场的大气魄,连这点钱我们都可以省下。

  据说,Netflix在决定自己投拍电视剧之前,做了海量的用户数据调查和采集工作。政治剧集、导演大卫•芬奇以及影帝凯文•史派西这三者的完美组合,正是大数据筛选出的结果。华丽丽的“大数据”,原来离我们这么近。

  另外,这个说法会不会令你和我一样,有些许心思被洞穿的羞耻感?再往后想想,是不是有朝一日,我们在互联网上观看的所有剧集,都精确的按照你我口味量身定做?我们天真它就天真?我们阴暗它就阴暗?我们要腐要弯它就又腐又弯?

  你注意到《纸牌屋》第二季第11集里,副总统、副总统夫人和保镖隐约玩threesome的段落了么?这一定也是拜大数据所赐吧?

  又据说,《来自星星的你》以超现实的手法忠实记录了当代妇女对男性伴侣的终极幻想——他富可敌国才高八斗还爱你没商量。这样的剧情让我们这些自诩成熟理智的人们情何以堪,这么美的事你也好意思想?哪怕是看电视,哪怕是做梦?

  而《纸牌屋》的世界截然相反。没有最黑,只有更黑。整个华盛顿,简直就是一个形形色色坏人出没的黑窝点。这样的情节才能让我们安心窝在沙发里吃泡面对不对?这……是因为我们心理格外阴暗么?

  突然我悲愤地发现,《纸牌屋》满足的不过是另一种人的另一种意淫。透过沾满油星的屏幕,我们窥视这群掌控这世界的顶级权贵们。他们所有肮脏的伎俩与不为人知的痛楚都暴露在我们眼中。这给了我们一种盛大的参与感。我们那许许多多“没吃过猪肉”的遗憾和失落啊,现在终于可以用“见过猪跑”的自得来安抚了。

  不几天的功夫,大家都成了深谙美国政治的内行,谈话间能够灵活使用“党鞭”、“中期选举”、“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等等专业词汇。甚至你开始有一种“政治,不过尔尔。总统,不过尔尔”的幻觉;又或者你觉得“这活真不是人干的,原来不杀人的政客就算好政客”……原来《纸牌屋》就是献给成人的职业体验游戏。

  我们好像也理解了他们的不介意——如此暗黑的政治剧,又未尝不是一种消解。以看电视的平和方式让普罗大众体验权力运作,可算是娱乐产业摸索出的民主新方向。

  那么,《纸牌屋》里的政治到底离白宫里的政治到底有多远?例如很多人认为主人公弗兰克的原型是外号“榔头”的前众议院多数党“党鞭”汤姆•德雷。他作风强硬,在重要法案投票前,对于“不听话”的议员,动辄以“下次竞选时动员全党力量去支持你的对手”相威胁,迫使对方就范。

  1998年,德雷成功组织投票,通过了弹劾深陷“拉链门”丑闻的克林顿的决议。另外,在《纸牌屋》两季中充斥的很多阴谋和丑闻,也都能惊人地在现实中找到一些原型。比如,剧中演绎的国会政治僵局正是当前华盛顿政治的真实写照。

  政客们是否认同,也是媒体和民众感兴趣的问题。美国广播公司派出多路记者围堵在国会山庄或是议员办公室内,随机采访议员们。这些政客在遭到“突袭”时,和剧中人物一样老练,几乎都肯定这是一部耐看的电视剧,也都称凯文•史派西演技出色。

  不过,与奥巴马总统主动为该剧造势不同的是,大多数议员多少有些不愿意把自己的工作与剧情相提并论。

  宾夕法尼亚州的民主党议员鲍勃•凯西更直率地说:“那都是凯文•史派西编出来的,别太认真。”政客们也因为自身与中央政府的距离,对该剧有不同的看法。

  前内布拉斯加州州长鲍勃•凯利与民众的看法接近:“以我看来,华府就是剧里的样子,至少情况非常接近。”可是奥巴马总统的前白宫资深幕僚戴维德•普洛夫则说:“这部剧表现得有点过分和离谱,说实话,华盛顿不是像他演的那样运作的。”

  不过,女一号罗宾•怀特在访谈中公开讲,她认识的高层政治家承认《纸牌屋》对华府政治的描述有99%的精确性。可是,被充分揭露的美国当权者们似乎一点都不介意。岂止不介意,奥巴马还做出索要DVD抢先看的姿态向《纸牌屋》致意。

  从《白宫风云》到《纸牌屋》,美国的政治题材剧似乎走上一条越来越暗黑的道路。《白宫风云》1999年上映,剧中人物充满奉献精神和正面能量,而《纸牌屋》里杀机四伏,政敌间的明枪暗箭从未停止过。

  《白宫风云》播出时,美国刚经历了克林顿政府的高潮阶段,当时的美国经济高速发展,民众收入稳定,尽管那时克林顿丑闻不断,华盛顿也照样有剧烈的党争,但是各种社会矛盾并未激化。

  这一时代背景决定了《白宫风云》相对光明的底色,它在情节和基调上相对正面,《白宫风云》中的民主党人总统成为当时民众心目中理想的政治家代表。

  时至今日,两度当选的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曾经打着“变革”的旗号,用激动人心的演讲赢得了大量的支持者,可是不仅他许诺的改革没有出现,政府除了会变本加厉地大把花钱,就业情况和经济复苏也不见根本好转。

  与此同时,奥巴马放任国安局秘密收集民众信息,政府渎职和误导民众等丑闻不断,他主持的医保法案虽然可能帮助一批人,但是也伤害了另一批人。各方的混乱相叠加,致使民怨高涨。此时上映的《纸牌屋》与民众的失望心理刚好“合拍”。去年11月份,美国国会的民调支持率曾达到历史新低的9%,《纸牌屋》里描述的国会和政府的紧张关系更是直接折射了现实。

  近期美国政治生活常态,令这类政治权斗剧容易在社会上产生共鸣。金融危机以来,尤其奥巴马第二任期开始后美国社会的府院之争旷日持久,移民改革、社会福利改革、医疗保险(放心保)改革等政治承诺久拖不决,政府预算案“补丁摞补丁”,甚至到了政府部门为之停摆、总统出访计划不得不取消的地步,这让美国电视观众渐渐对这类 “政治宫斗”产生了既厌恶,又忍不住好奇围观的微妙心理。

  相对于动辄影响普通人生活的现实中的“政治宫斗”,这类剧更凝练,戏剧冲突更“抓人”。

  至于那些本应和主人公们同病相怜的政要,是否如他们所表现出的那样,对这部政治肥皂剧趋之若鹜,是否对剧中人雷厉风行的行政效率羡慕不已,则恐怕只能走着瞧了。

  美国的选举文化远较《纸牌屋》原籍地英国浓厚,选民喜欢的,政治家便一定要喜欢,不喜欢也要硬着头皮喜欢。如今选民既然喜欢《纸牌屋》,政治大人物们恐怕除了作“喜大普奔”状,怕也是别无选择。

  还应看到,这部剧集在移植到美国后,从一开始就走了与众不同的道路,并非选择电视台首发,而是在网络流媒体服务商Netflix上打包推出。2013年正是所谓“大数据”年,Netflix在长达一年的炒作过程中精心营造了一种“饥饿营销”和“互动观影”的氛围,让许多追剧者产生“《纸牌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电视剧,而是"大数据"时代电视剧”的个性化感受,这种氛围和心理,当然也成为剧集走红的助推器。

  《纸牌屋》走红最大的赢家,正是当初不过二线流媒体网站的Netflix,一年工夫,它的股价从160美元/股,飙升到430美元/股。该片的第三季据说也已在构思中。

  不过美国大众娱乐文化市场素来是喜新厌旧且善变的,一旦《纸牌屋》风头过去,这枝墙内香的墙外之花,怕也难逃早早被束之高阁的命运。反之,倘《纸牌屋》在未来数月、数年内还能流行,甚至更加火爆,就会出现更多亦步亦趋的投资者、创作者,和看似五花八门,实则似曾相识的模仿秀产品。

分享到:
责任编辑:筱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