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市井回归 待成追忆(组图)

作者:张敏 · 2014-10-11 来源:凯风上海

  这一年间,每个月我总要腾挪出些许时间,用眼睛去取证,用心灵去感悟一个个有故事的弄堂,然后收获一段段历史的悠远。但还没来得及用回味去消化,那些故事就像一只只古老的布鸢,轻轻飞向空中,随风而去。就像歌里唱的那样:“还没好好地感受……”。这样的寻访之于我就如同时髦外婆压箱底的古董衣,只有在兴起时才会从箱底被取出,重新在身上比照着,望着镜中的伊人,怀念彼时的风花雪月,遥想完,还是会毕恭毕敬地物归原位。一个个沧海桑田的弄堂故事被我们唤醒记忆,细细打量一番后,也依旧会回归市井,此情可待成追忆。

  此番莫名的感慨源于这个月我走过利西路弄堂群后的思绪万千。

  利西路在哪里?这个问题连很多老上海都回答不上来。利西路过去的名字叫“吕西纳路”(Lucerne Road),和伦敦一条马路同名——英国人命名马路有个特点,不是用王室的名字,就是用伦敦一模一样的路名。利西路也属于20世纪初,公共租界越界修的路,筑路于1912年,东边接着忆定盘路(Edinburgh Road),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路。

闹市中显几分清静的利西路

  在我看来利西路都算不上一条马路,顶多算是条小径。它与武夷路平行,却更像躲在武夷路身后的女人,相较于武夷路的抛头露面,它的居家过日子是小家碧玉的,更是细水长流的。武夷路和江苏路齐力为它抵挡车水马龙的喧嚣,而它独自撑起的那片天称不上“世外桃源”,却有自己的柴米油盐和活色生香。走在利西路上,除了两旁的水泥缝里冒出的小花小草,有几分清幽外,还真不起眼。路不宽,车挺挤,两边的商店也不堂皇,或者是些开间不大的小店、或者是些普通人家的大门,再有些已经转作一些企业的物流仓储库,很市井的样子,但“曲径通幽处”,找到合适的口子,往弄里深入,就会眼前一亮,这样平凡而来的幽雅,反而更添情趣。利西路也像那些路边的小花小草一样是在这座水泥钢筋城市的夹缝中挣脱着蹦出来的。

利西路30、32号犹如孪生姐妹

  利西路 30、32号就是让你豁然开朗的两幢花园建筑,它们很一致的风格,就像两个风华正茂的孪生姐妹般,伫立在你眼前,虽外貌一致,却又各逞胜场。

  这是两幢建于1935年的对称独立的三层砖木结构花园住宅,东西各一幢,带着独特的文艺复兴建筑的特征,线条舒缓平直,娴雅自然,室内大理石和木装修显示出欧洲新艺术运动派建筑特征。和许多古典主义风格的花园洋房一样,通向二层的石阶略成弧曲,柔美精致,攀爬或拾阶而下的时候绕看建筑或花园,变化微妙,愉目悦心。

全檀木架构的利西路44号是李鸿章为母亲建造的别墅

  利西路44号,是1889年李鸿章为其老母所建的别墅。这幢别墅,外观看似中国传统的2层塔形建筑,据在此居住50多年的老住户说,李鸿章老母亲诚信佛教,故建成塔形,底层面积大,二层收小,底层方形平面均削去四角,成为八角形,二层重檐的八个戗角反翘,均有吻兽,二层屋顶顶尖,曾立有一只仙鹤。这幢2层塔式建筑全系木结构,外墙采用钢板网浇混凝土10厘米厚,面贴小鹅卵石,外墙墙体中空,内层墙为板条抹灰,整个外墙隔热性能良好,使住房冬暖夏凉。这幢建筑所有木料均为上乘檀木,至今一百多年,地板、门窗、楼梯主要结构和主要部件均基本完好,在木结构建筑中实为难得。

  除了李鸿章的老宅,利西路上,还有一处在上海留下大量建筑作品的外国人的婚房,他就是邬达克。只可惜,这由邬达克为自己设计拥有4000平方米大花园的“吕西纳路17号”,早已成为了历史。

  短短一条利西路,不仅有名人之所,官宦之家,还有民族企业家曾经十分精致的旧宅,这就是现在位于利西路24弄5号的“戴宅”。这个“戴”氏是谁?戴耕莘,当年上海滩著名的华成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和老上海说华成烟草未必都知道,但是,要说“美丽牌”香烟,那一定是人人皆知,不仅知道,而且还有不少老上海曾经追捧过。

利西路24弄5号“戴宅”

  “戴宅”的设计师是公立营业公司的顾道生工程师,位置就在吕西纳路和忆定盘路的转角处,法式风格,假三层砖木结构。一层南面中部外凸,顶部形成了一个阳台,其东侧有一处较大的室外平台。中部的阳台门是圆券形的,共有三扇。屋顶呈荷兰式风格,挑檐处往外微翘,极为别致。老虎窗的比例比一般的大些,原有的内部装修现在保存得比较好,尚有墙面壁画留存。整体看上去具有强烈的艺术气息。

旧上海“十大美女之首”蒋梅英所做的“美丽牌”香烟海报

  这条“曲径”上还曾住过一位名媛,她就是被称为中国大陆最后一位贵族的永安公司郭老板的四小姐郭婉莹(Daisy Kwok)。

曾经闻名上海滩的郭四小姐

  从江苏路的路口转进利西路,不远就能看到一幢北欧风格的建筑,这就是上海永安纺织、百货集团公司的创始人,郭家兄弟早期在上海的花园住宅“郭宅”。永安公司蒸蒸日上,郭家也搬到了一栋带花园的大房子里,这是从一个瑞典人手里买来的,一栋很美的西式大房子,更美的大花园。在这个大花园里,郭婉莹读着用文绉绉的英语文法写成的典雅的英文小说,学习技巧精细的烹饪和编织,在阳光温暖的下午与女子学校的同学布置茶话会……

利西路上的“郭宅”

  这样的场景只属于现在利西路“郭宅”的前生;而今的“戴宅”,已看不出烟草大王住过的痕迹,“李宅”也早已放下“往来无白丁”的不成文规定。住户们晾晒的衣服、放置的生活用具、外面随意搭建的遮阳棚使它们看上去显得有点颓败。唯有房前的树木、花草还显出勃勃的生机,在阳光的照耀下,暗示着它曾经的美丽。

  那些零落的时光,在这些年月里,变成了一座螺旋而上,通向过往的楼梯,拾级而上,一如歌声般,慢慢流淌、流淌,流淌得这样长。风起云涌后,市民阶层的平凡都被烘托出了质感。空气中润润的气味,淡淡飘散在再寻常不过的上海屋檐下,生发着寻常人家的日子,这就是生活。

分享到:
责任编辑:金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