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春光里,品味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

作者:清风 · 2015-04-14 来源:凯风江苏

  

  风习袅袅,盈水展千华,相逢是一场无言的梦,但就是有一种女子,即便是匆匆一瞥,也能嗅到其清香佛面,如水波涟漪,涤荡心中无法抹去。那个叫做林徽因的江南才女,便是如此。这位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成就斐然,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皆留下光辉一笔。她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几乎标志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赋予了她传奇一般的色彩。这个温暖的女子,是爱,是暖,是希望,是人间的四月天。

  ①每个人生来皆是朵含苞待放的花蕾,若是春光明媚,必定清香绽开 

少年林徽因

  她濯濯犹如一朵白莲不染纤尘

  梦里依稀到江南,一把油伞,漫步在烟雨蒙蒙的小巷中,青石板镌刻下历史的痕迹,江南水墨朦胧如烟。而林徽因便出生在这如画美景的江南,那个有着西湖、断桥的杭州,杭州是个盛产传说的地方。古往今来,似乎关于这块人杰地灵之处的故事,就没有断过。一提杭州湖畔,更无法不让人与可歌可泣、至死不渝的爱情联系到一起,先有许仙白娘子缠绵情爱,更有为爱“不能同生死同穴”的梁祝。那仿佛独立于尘世之外的轰轰烈烈的爱情已经远去,经历了千百年洗礼的杭州,依旧是质朴、典雅。1904年6月10日,在杭州陆官巷的一栋青瓦宅院里,一个粉琢玉砌的女孩出生了。出生在夏日的林徽因,沐浴着骄阳似火的热情,又濯濯犹如一朵白莲,芬芳沁人,开始了她不平凡的一生。为林徽因起名的不是其父林长民,而是她的祖父前清进士林孝恂。“徽因”二字取自《诗经大雅》,徽是美,音表声誉,“徽音”即美好的德行之意。

  她清澈犹如一盏清茶清远悠长

林长民与女儿林徽因

  林徽因的才情,禀赋与个性,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她的父亲林长民,林长民是民国初年闻名士林的书生逸士,又是倡言宪政,推进民主政治的著名政客。也许正是如此,才能培养出一个“天才”的女儿。林长民曾不止一次在友人面前感慨:“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林家深郁厚重的文化底蕴,江南人杰地灵的水土,幼年的林徽因仿佛一盏清远悠长的清茶,值得每一个过客细细品味。林徽因5岁就能过目不忘出口成章,7岁承担起全家和在外父亲的通信事务,9岁开始教堂弟认字,14岁时独自一人编成一本家藏字画目录。林徽因的才情似乎与生俱来,就连一些被寻常人所厌恶的东西,在她眼中也是美的。林徽因六岁出水痘,她不仅不难过,反而起了个“水珠”的名字。后来,林徽因追忆此事时说过:“当时我很喜欢那美丽的名字,忘却它是一种病,因为也觉到一种神秘的骄傲”。这异乎寻常的感受,已显露出她幼年天性中的艺术气质。

  她暖暖犹如一块璞玉流光溢彩

林徽因在伦敦留学期间踩高跷

  有人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也许,父女之间,真的有一种天成的渊源与羁绊。女儿对父亲总不免有天生的依赖与崇拜,而女儿又是父亲始终捧在掌心的珍珠。作为父亲的林长民,对这个聪慧而又美丽的长女寄予厚望,他知道,徽因是一块尚未雕琢精细的美玉,一旦稍加打磨,便会流光溢彩。林长民很重视对林徽因的教育,想尽一切办法,给她最好的条件。1920年,林长民赴欧洲考察西方宪制,他决定带林徽因同行,林长民带着林徽因漫游欧洲大陆,他们的足迹,流连山水般的阿尔卑斯山,行过浪漫辉煌的法国,走过古朴严谨的德国,这一切新奇的风景,都在林徽因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再风光的旅程总有终点,1920年9月,林徽因和父亲到达伦敦,在这里林徽因学习到了纯正的英语,为后来她一笔流利优美的英文赢得了哈佛校长女儿费慰梅的赞赏,埋下了不可磨灭的伏笔。同样在伦敦,林徽因领略了建筑的魅力,从而确立的她为建筑事业献身的志愿。

  ②总有一种风景叫做执手相望,总有一段旅程叫做一生一世

  林徽因如此出色的女子,一路行来,必有许多行止时,有擦肩一回眸的交汇,有疲惫时稍休憩的驿站,还有却是一生感念停泊的港湾。林徽因生命中,曾有过三个最为重要的邂逅,贯穿了她后面数十年的光阴。她的爱与被爱,始终贯穿着温暖和希望,这一段航程就像一出百转千回的戏曲,水袖长舞,轻音婉转,吟唱出谁的悲欢离合?

  一颗温柔的心 一段携手的情 一种不弃的坚持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他曾问她:“为什么选择我?”她说:“我会用一生来回答。”十四岁的林徽因,第一次邂逅了之后伴随她一生的男人,他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梁思成与林徽因于1918年在北平相识,17岁的梁思成随父亲前往林家,第一次见到了14岁的林徽因。佛曰:若无缘,与之言多,若有缘,你的存在就能惊醒他所有的感觉。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相遇,为她抉择的道路,点亮了一盏明灯。1923年,林徽因下定决心,选择了那个虽时些有些傻气,并不时时浪漫,却最适合做自己终身伴侣的梁思成。而梁思成更为了林徽因开始了建筑的学习。也许世间美好的事物都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才可以获得,梁思成也不例外他付出了健康上的巨大代价。1923年梁思成遭遇一场车祸,落下残疾,影响了他一生的健康。林徽因曾写道:“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病床边两人相视中,似已经传递了前世今生的约定。1924年。梁思成与林徽因相约赴美留学,期间恰逢梁、林两家多灾多难,先是梁思成母亲病故,后遇林徽因父亲不测,梁启超又遭病痛折磨,生命多危。失去亲人的痛苦,任何安慰的言语都显苍白。彼此之间一个温暖而又无声的拥抱让两个人的心紧紧牵系在一起,再也不可分开。若是三生早有约定,又何惧今世刹那芳华?总会有一人,与你相遇在尘世中,相惜在尘缘里,共赴白首。

  爱是一种宿命 有种相逢似烟花 一趟流转终是错过

泰戈尔、徐志摩和林徽因合照

  痛彻心扉的爱情是真的,只有幸福是假的。爱情只是宿命摆下的一个局,林徽因的情史中,流传最广的便是徐志摩的一场康桥之恋。虽然她最终没有选择徐志摩,但这如诗一般的记述,以从前所未有的辉煌,记录在林徽因生命的书卷中。徐志摩何许人也?他是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代武侠大师金庸的表兄。他的所作所为犹如他的诗歌一样惊世骇俗,而他对爱情的执着注定了他的痛苦。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相识,是在他24岁那一年。16岁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这便是一切的缘起,正如林徽因自己所说:“也许爱情只是因为寂寞,需要找一个人来爱。即使没有任何结局。欢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徐志摩与林徽因的快乐也没维持多久。虽然徐志摩为此曾逼着怀孕的妻子流产离婚,徐志摩将所有的热情与体贴,所有的浪漫柔情,都留给了林徽因,甚至在她嫁给别的男人后,依旧没有停息。也许这就是一种宿命吧。多年后,林徽因在徐志摩飞机遇难失事后曾写信给胡适谈及自己对徐志摩的感情。在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时,林徽因选择使自己的人生沉静而完满,她把自己对徐志摩的情感珍藏了起来,对这份美好的情感永远报以深情的凝视。

  爱本就是场修行 有人选择了最苦的一种 年华慢慢老去

金岳霖

  徐志摩是飘过林徽因天空中的一朵云,那金岳霖则是一个默默守候一旁的一棵大树,用他那固执的坚持与痴情,为她守候一生的光阴。金岳霖的脉脉深情相比徐志摩那激烈的爱,似乎更让人动情。金岳霖比梁思成大6岁,比林徽因大9岁,哲学出生的金岳霖与林徽因骨子里的浪漫细胞恰好互补,他总能以最理智的角度去帮助林徽因解决各种问题。在林徽因因病痛而饱受折磨时,他始终安慰和体贴着她,这样如苍山若深海的相伴,林徽因怎会不动心?那一年,林徽因将自己喜欢上金岳霖的事情告诉了梁思成,梁思成沉默了一夜然后告诉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老金,祝他们永远幸福。”而金岳霖听了林徽因的叙述后更是坦率真诚地回答:“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最好的爱情便是,你若幸福,甘愿放手。如此胸怀坦荡的友人,这样一段感情的纠葛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友情。金岳霖至此后终生未娶,始终伴随着林徽因全家,一辈子站在离林徽因不远的地方,默默关注她的尘世沧桑,苦苦相随她的生命悲喜。林徽因去世后,金岳霖仍旧坚守那份对徽因的深情思念。有人曾经邀请金岳霖为林徽因的诗集作序,88岁的金岳霖拒绝了,理由是:“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金岳霖的这份沉默,令我们动容,对徽因的爱虽然深沉无言,却比磐石更为坚固,比浩海更为深远。

  ③人生就是一场灵魂的修炼 有些人似一首悠远的歌曲即使萍踪远去依然始终回响

  许多人评价林慧怡的一生,认为她: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苦。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的是她,穷乡僻廊、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的也是她,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羡慕的是她,战争期间贫困落魄上街打油买醋的还是她,青年时期旅英留美深的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的是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留在祖国的又是她。

  日本人来了怎么办 门外不就是扬子江

林徽因在乐王山考察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过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1942年,梁思成接受国立编译馆的委托,编写一部《中国建筑史》,这部书无论对于梁思成夫妇来说,

  还是对于祖国来说,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因为一旦完成就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写的建筑史。那时的林徽因肺病复发,只能卧床。但就是这样她仍旧没有休息下来,在病床上搜集资料,日日咳血,几度徘徊在生死线上。当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定居美国的时候,这一对苦难中的人拒绝了,他们说,中国在受难,他们要与自己的祖国一起受苦。有人问林徽因:“日本人来了怎么办”,林徽因平静地言到:“门外不就是扬子江?”也许有人不屑林徽因对于感情的态度,也许有人对她的才情不以为然。然而这一刻的她,却值得所有人尊仰。

  你们真把古董拆了 将来要后悔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设计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1946年8月回到北平。1948年底北平被解放军保卫。林徽因夫妇想到城内无数巍峨壮观,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也许将毁于战火,忧心如焚,寝食难安。1949年初,突然两位解放军同志来到她家,摊开北平军用地图,要求他们用红笔圈出一切重要文物古迹的位置,以便万一大军被迫攻城时尽可能予以保护。林徽因夫妇十分感动,消除了对共产党的疑虑,他们立即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林徽因与清华大学教师一起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设计任务,这对于新中国的开创无异是个不可忽略的贡献。1951年,林徽因承担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设计纹饰和花圈浮雕图案的设计任务。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为提倡保护北平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一次欧美同学聚会上,林徽因冲动地指着时任北平副市长吴晗说:“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现在,当你行走于元大都城墙遗址公园,是否会想起当年坚持提出保留古城面貌,建议修建“遗址公园”的林徽因。

  生是个结又是个结 死只一回它是安慰

病榻中的林徽因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享年51岁。不知在她即将离开这纷扰的尘世中,可会想起什么?是西湖畔江南烟雨,还是北平城墙下青砖红墙?是那康桥浪漫相逢,还是一生相知守候,抑或承诺了天荒地老的携手?林徽因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块刻着秀丽花圈的汉白玉,这原来是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试刻的一个样品,人民把它作为一篇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奉献给它的创造者林徽因。林徽因曾写过一首诗《死是安慰》,“个个连环,永打不开。生是个结,又是个结。死的实在,一朵云彩,长条旅程,永在中途。生是串脚步,泥般沉重。死是尽头,不再辛苦,一曲溪涧,日夜流水。生是奔逝 永在离别。死只一回,它是安慰。”对于林徽因来说,死是安慰,对生者来说,林徽因虽然走了,但她就像是始终摇曳在枝头的那一朵清花,于人品味,唇齿留香。

  再精彩的戏终会走到落幕,前尘忆梦,那四月早烟里的白莲,却在水波潋滟中,掩上书卷,笑看云烟,吟唱出永远最美好的人间四月天。

分享到:
责任编辑: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