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原创】夜走店头街

作者:吕金淼 · 2015-11-03 来源:凯风福建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店头街

  小巷,不宽。路头,一座牌楼,青柱,雕梁,庄重,凝眸,在弯腰引路。路面,铺就青石板,表面呈亮,显然有些历史,留下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积淀。店铺,默立两旁,不成对仗,没有规矩。门面,多为木板,一片片横向排队,已发黑,老旧,似乎在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店头街牌楼,雕梁画柱,与店头街古朴风格融为一体。

   

  这瘦瘦长长的店头古街,路面上铺就的青石板诉说着店头街的历史沧桑  

  古老的小巷,似乎是一位陌生的老人,突然站在对面,笔直的,让人猝不及防。承接弱光的手指,拂过了幽静的暗处。是什么附给它一个岁月的质感呢?一下子,把自己弯在了记忆的田埂上。唯那一眼朦胧的影子,拽着我的心,有点儿惊喜,也有点儿惶恐。我,试图以平静的心态,走进旧时光,直到彼此相融。  

  脚步声,有高有低,一轻一重,撞击石板,便有了回响,清脆,却收拾的干净。这种景致,在旁人的眼眸里,料想也是一幅挺不错的风景画。  

  红灯笼,高高挂在屋檐下,晕散下的光,柔和,微红,落在青石板上,有些斑驳陆离。小巷的夜,就从这暖色调开始。

   

  店头街高高挂起的红灯笼,暖暖的  

  “风来了”。友轻轻嘀咕了一声。“了”的尾音,揉进少许的夜色,有些长,也有点甜。靠近一个甜美的声音,一个不小心,就会撞见好多温柔的表情。  

  语言,有时真的不需要太多的帮衬,三言两语,也能说到心坎,暖暖的,便有了一种亲近。嘀嘀咕咕,和着细风的言语,便一溜烟洒落,渗透进了石板缝隙。时间悄然溜走,像细沙,在指缝间滑落,堆积成过往的山丘,也把深深的依恋铺在了石板路上。不知不觉,便走出了一大段。  

  一家咖啡店开着。小女生,明眉,皓齿,站在柜台里,正招揽着客人。店里播放着一曲《眼睛期待眼睛的重逢》,挺湿润入耳的曲子。如此美景,不知可否与友在此消受一刻时光?

   

  夜色中的古街是最最适合偷闲的,清茗微漾间,唇齿留香;醇酒轻醉时,抑郁愁肠不觉。  

  酒肆的小楼阁里,传来喝酒的吵杂声,惊扰了小巷的清静。门板上的福字,仍喜庆地倒贴在那儿,竟觉得格外的开心妥贴。想过去轻轻摸摸,心竟小小的颤动了一下。一年至尾,所有的存在和最后的沉潜,许真是落在一个“福”字上。不用细说,这个字勾描了太多的期望。

   

  店头街有着许多“酒肆”,汀州米酒香满街。  

   

  而店中那盛酒的锡酒壶,格外别致,“锡壶”谐音“惜福”。  

  汀州人书斋。新开张的,招牌,书法潦草,却有点韵味。进去看看,店的前面柜台尽是古董玩艺,后排才是一些本乡本土作家的书,里面有不少是名家的书。如北村、李西闽、谢有顺等,都曾熟悉的。店主人,在前面柜台忙着谈古董生意,对我们的光顾,却少点热情。原来卖书的老板早已回家,与他无碍。随便翻了一本书,见书中有一句“茶形细秀明净,像一种笔触,带一丝字底泛出的浅色,被摆在了眼前。”见这个句子,很是喜欢“浅色”一词。就像见到一张清晰的熟悉的面孔,便瞬间留在脑海里了。每每想来,当你阅读时,能从字下端详出一抹儿浅浅的色调来。或许,就是不出声,也能咂出可听懂的唇语了吧。每一笔每一划,刚好裂落在了怀里,刚好和留存在怀里的那一捆露珠相拥。不经意间,便划破了一种潜藏的情绪。“懂”字,在这一刻显得有些狭窄了。那字,穿过睫毛的纹理,就那么真切而安然抵达于你,不容你有一丝一毫的挣扎。  

  小巷旁,一小拱门,有“贡元”二字。友说,院内有棵古老的铁树。转身进入。一棵曲折粗大的铁树,挨着那幢破旧的老屋,淡然的悠闲。密集的叶片,简单过滤了耀眼的灯光,落在背后的,是淡黄的廖寂。细看树牌,树龄竟达600多年。时光就在掌心滴溜溜地转,一时让自己不知所措。可不可以说,它,远离了喧嚣,在简单,清然,静而美地生活?不屑说,它已是朴素的先哲了。身临其境,此刻的心,圆润透明,不惹尘埃。  

  

写有“贡元”二字的拱门

  

  店头街中那600多年的铁树王

  品茗是要底蕴的,也讲投缘。手持杯盏,有“听茶”一说,有声无声,有形无形。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盏茶。世人都用水泡,却别样色彩。谁解茶性,谁就近茶一分。  

   

  耕读酒肆前的石凳石桌供人们歇脚喝茶

  店头街酣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客家首府汀州悠久历史的一副最生动的画卷。走在这样古老的小巷,心灵或许就是一种抵达。

分享到:
责任编辑: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