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寻踪

作者:佚名 · 2015-06-04 来源:文汇报

苍茫岁月

天地之浴

丛林五月

野溪雄姿

  麋鹿与大熊猫一样同属世界珍稀动物,因它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俗称“四不像”,被古人奉为吉祥之物,相传为《封神榜》中姜子牙坐骑。

  麋鹿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但因栖息地的丧失与捕猎的增加,汉朝末年,野生麋鹿就几近绝种,而那些被捕进皇家猎苑圈养的麋鹿则在人工驯养状态下得以繁衍。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乾隆年间,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尚有二百余头麋鹿。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南苑里的麋鹿除一部分被运往欧洲外,其余的全部被杀光。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人贝福特花重金买下转运至欧洲各地的所有麋鹿,集中在他的庄园中进行人工繁育。1985年,在世界动物保护组织协调下,英国政府决定无偿向中国提供麋鹿种群。翌年,39只麋鹿落户黄海之滨的大丰滩涂,它们在消失百年之后重回故土。

  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17万亩,半原始的海边滩涂完好保留着野生麇鹿的原生环境,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管护下,这里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麋鹿保护区,麋鹿数量由当初的39头增加到2000余头,种群数、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

  杨国美曾任江苏省大丰市副市长、人大副主任,主持筹建了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他的另一重身份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与麋鹿初次相遇便迷上了这种充满灵性的动物,29年持之以恒拍摄了上万幅麇鹿作品,将一个鲜为人知的动物世界展示在世人面前,受到海内外关注。

  ——编者

  拍摄手记 杨国美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39头麋鹿从英国乌邦寺公园平安回归祖国,落户到世界上第一个麋鹿自然保护区——中国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因为工作原因我有机会与麋鹿近距离接触,强烈的保护意识使我对这种濒危动物产生了一种担当,而它“四不像”的形体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对摄影爱好者极具诱惑力,我与这群动物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麋鹿胆小怕人,既温顺端庄,也放荡不羁,常年生活在草荡丛林,奔突于沼泽荒原,拍摄麋鹿不仅辛苦,也有几分危险。夏日,保护区林木茂密,沼泽水满,狼尾草丛生,我顶着烈日伏在蚊虫肆虐、蛇蜱潜行的草丛中抓拍麋鹿,一趴就是几个小时;冬天,保护区风寒雪冷,土坚水冻,万物蜷伏,为寻觅麋鹿踪影,我独行在零下七八度的荒野,一走就是十多公里。有一次,我到港叉纵横的海涂野生放养区拍摄,突然看到两头雄鹿在打斗,兴奋得一个劲地往前冲,一不小心,前脚踏进了苇草掩蔽的深港,幸亏我及时后仰,用手上的三角架迅速插地稳身,才避免了一场陷入淤泥人机俱毁的危险。摆脱险境后,我第一反应是赶快按动快门,抢拍下鹿王野外争霸的珍贵镜头。

  至今,我已拍摄近万幅麋鹿图片,有200多幅作品入选国际影展并获奖。这些图片记载着我执着坚持的苦与乐,也展示了动物世界的神奇魅力。

  作品点评 郭金荣

  杨国美三十年不辞辛劳,放弃休息,潜心跟踪拍摄麋鹿,将美丽的传说定格成永恒的画面,大自然精灵的绰约风姿和灵动性情让人惊叹。

  摄影是一种视觉语言,它不仅需要拍摄者能根据被拍摄对象和环境变化,对空间定位、拍摄技术等作出快速反应和即时调整,还需要调动以往对拍摄对象的揣摩、理解,产生视觉灵感。这组麋鹿作品的灵感正是来自拍摄者多年的经验积累,由于对动物习性、环境特点和拍摄技巧的瞬间运用稔熟于心,才能产生如此富有视觉表现力的精彩作品。

  这些作品中既有讲究麋鹿形态美感的画面,有季节和环境色温的烘托,也有大胆运用光比的强化,更有运用焦距对麋鹿与景致的比例以及纵深距离的控制,这些技巧使被拍摄对象更具内涵,使空间更有深度。如“丛林五月”、“天地之浴”善于发现细节特征,强调自然与动物相得益彰的影调;而“望乡”、“幽会”和“秋波”则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记录了麋鹿温情与灵动的瞬间,使人联想起几千年前成群结队的麋鹿在长江中下游生长、繁衍的壮观景象。这也许就是拍摄者所要诠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吧。

    更多精彩:慈禧唯一一段可以被证实的畸恋

分享到:
责任编辑: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