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女人适合开车吗? ——对“女司机”的另类解读

作者:罗慧兰 · 2015-06-18 来源:中国日报网

  自从轿车进入家庭并成为百姓的代步工具之后,“女司机”逐渐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群体。在许多人眼里,“女司机”的方向感、操控能力和空间定位能力都有问题,“女司机”的反应迟钝,动作笨拙,更容易出交通事故,形成“女司机”是马路杀手的性别偏见。近年来,各种揶揄、调侃、搞笑甚至嘲讽女司机的段子、视频也在各种媒体广泛流传,成为人们餐桌和办公场所、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消遣话题,有时甚至成为舆论报道和讨论的焦点。

  无论是对于公众还是媒体,性别问题始终是乐此不疲的永恒话题。在传统的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男人阳刚,女人温柔;男人擅长行动,女人擅长语言;如此形成了男人适合开车,女人适合坐车的性别观念。的确,在轿车普及之前,马路上的“女司机”凤毛麟角,“司机”职业基本由男性把持,其它与空间能力相关的职业,如火车司机、海员、飞行员、宇航员等被认为是男人的职业,难见女性身影。因此,“女司机”群体的出现,的确是一个新生事物,不仅打破了男性对这一行业的垄断地位,而且挑战了女人不适合开车的性别观念,由此引发了关于女人是否适合开车的讨论。

  女人适合开车吗?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男女之间的确存在性别差异,最主要的是空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差别,也就是说,男人的空间能力强,女人的语言能力强,但仅是从统计学意义而言,并不是说所有女性的空间能力都低于男性,语言能力都高于男性,反之,男性亦如此,因为在整体性别差异的基础上,还存在着个体差异。正如部分男性的语言能力要高于一般女性,部分女司机的驾驶技术也要优于一般的男性,所以,片面地把“女司机”归类为不适合开车一族,既不符合现实状况,也有悖于理论分析。

  女人是否适合开车?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两性在成长过程中被赋予不同的角色期待:男人喜欢运动、挑战、户外探险,开车既是一种户外的运动,需要具备一定驾驶技能,同时由于野外路况的复杂和不确定性,它又成为一种需要具备一定心理素质的挑战,因而被界定为男性从事的领域,行动力被看成是男性特质;而对于女性而言,安静、被动、依赖、内敛,富于情感成为社会期待并欣赏的女性特质。——由于社会刻板印象的存在,使得许多女性从小缺乏运动,更不用说操控能力的训练,她们认为开车是男人的事,在对于学车驾车这件事情上,往往心存恐惧,缺乏自信。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自我概念和成就动机是决定个体在某一领域能否获得成功的心理基础,一旦女性挑战传统的角色期待,认同男女都可以开车的观念,相信自己,就能克服内在心理障碍,勇于尝试,同样可以获得优秀的驾驶技能。

  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大部分女性驾驶员尽管在方向感、操控技术方面不如男性,但由于女性比较胆小,谨慎,自信心不足,因而在行车过程中往往比较谦让,“女司机”很少有象男司机那样酗酒,飙车,疲劳驾驶、开斗气车等危险行为,事故率比男性要低很多,尤其是重大交通事故。事实上,很多统计表明,绝大部分“马路杀手”都是男性。但是,我们也发现,在有关交通事故的媒体报道中,如果当事人是女性,其性别特点可能被过度渲染,也更容易吸引观众眼球和注意,——舆论往往夸大了女司机的无能,聚焦于女司机的尴尬局面以及所引发的交通事故,而忽略了男司机的无能或鲁莽所引发的种种后果。由于媒体具有放大社会效应的特点,强化了“女司机”不适合开车的刻板印象,甚至导致污名化,加深社会对女性的性别偏见,在这方面,媒体难辞其咎。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女司机被污名化,是男权文化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反应,男人往往以自己的标准定义“女司机”,反映出男性的优越感,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男女两性,其驾驶技术都有优劣之分。如此性别偏见的后果,不仅降低了女性学车的积极性,削弱了女性开车的意愿,同时贬低女性的价值,不利于两性的和谐发展。

  “女司机”群体的崛起,不仅打破了男性职业隔离,而且使得女性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以往女性不曾涉足的领域,拓展自己的行动力,开发自身潜能,体验驾驶乐趣,无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的社会与媒体应当打破性别偏见,以客观的态度还“女司机”一个公正评价。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慈禧唯一一段可以被证实的畸恋 

分享到:
责任编辑: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