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指尖上的非遗: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

作者:杨佳峰 · 2015-07-06 来源:凯风新疆

  在新疆北部的草原上生长的大量的芨芨草,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哈萨克族人的指尖下形成贴近生活的实用艺术品。芨芨草在哈萨克语中被称为“阿克其”。游牧在草原的哈萨克族人就用芨芨草制作生产和生活物品,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琼木其”即芨芨草编织技艺。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在一根根芨芨草的编织下,彰显出哈萨克族人对自然的无限崇拜,体现出利用自然的生活智慧。

  在追求实用的同时,他们把羊毛剪下来,用五颜六色的天然颜料进行晕染,像弹棉花一样的再把剪下来的羊毛均匀撕开,然后缠绕的芨芨草上进行编织,他们一般都会编织成本民族和本部落的图案或者印记。哈萨克族毡房里芨芨草编织实际上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费时费工,编织的图案,主要是哈萨克族的图腾、本部落的符号和传统图案,集动物、植物为一体,色彩靓丽,民族和地域特色浓郁。

  整个芨芨草编织技艺从秋季开始收集干枯的原材料到设计绘制图案、缠绕毛线、整理固定、收尾包边等整个编织技艺往往要耗费一段较长的时间,制作的图案和印记已经先画在底层的布料上,将芨芨草在需填补的不同彩线部位先画上记号,然后根据所需色彩进行缠绕,第二种颜色的羊毛必须要将第一种颜色的毛线线头缠绕压在底部,往往一根芨芨草可以缠绕六至十种颜色的毛线,手法纯熟的哈萨克匠人大概五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一枝芨芨草彩线的缠绕。所有的芨芨草缠线之后还要进行图案的统一对接整体排版,最后再进行包边处理,整个程序较为繁琐。

  哈萨克族人游牧中使用的彩色毛线是自己加工制作的染色细毛线,所有的颜色都源自于大自然,不含任何化学染料,绝对的纯天然。芨芨草用料也有讲究,秋季只有在水源充沛的草原才能采集到长度在一米以上的芨芨草,等自然枯黄后将表皮剥去,留下外表色白而光滑、柔韧度高而挺直的主茎作为芨芨草编织原料。芨芨草编织技艺属于纯粹的手工技艺,代代相传,没有丝毫现代工业的影响,是哈萨克族历史传统的见证和现实生活的写照。

  和哈萨克族人的性格一样,芨芨草编织技艺风格古朴,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反映出浓厚的草原文化鲜明的特征。芨芨草织品,既可以顺着游牧毡房的圆壁张挂,为毡房挡风、防潮兼美化,也可以挂在定居住房的墙壁上,美化居住环境。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一方物。芨芨草编织技艺特点浓厚,历史悠久,既是一种典型的、浓郁的、原生态的游牧民族文化,又是哈萨克族在本土上,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创造出了这种独特而淳朴的民族文化。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天马与蚕-开辟丝路的异域传说 

分享到:
责任编辑:草原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