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经典文学作品的保守

作者:陈众议 · 2015-07-28 来源:北国网-辽宁日报

  世界文学浩荡,但真正称得上经典的却微乎其微。多数作品顺应时流,并随时流而去,只有极少数得以沉淀并传承下来。后者往往具有金子般的品质。 《百年孤独》无疑是20世纪留给后世的一尊金鼎,它的保守保证了它的沉积与留传。

  马尔克斯从文60余年,有十几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这么一个作家从地球的另一端旋风般进入中国,不仅风靡一时,且落地生根,不可谓不魔幻。 20世纪80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理解那么深,他们更关注的还是马尔克斯作品的形式,比如结构、技巧。作品的内在要素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受到部分作家的关注。那时人们开始注意到拉美文学深层次内容,即除了形式的因素、魔幻的因素,有的作家开始发现更为本质和深层次的精神诉求,比如对拉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表征。以莫言为例,他的中后期作品主要写本土的内容,其灵感显然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尽管他没明确说到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但实际上在这个方向跟马尔克斯有了神交。这并非简单的借鉴与模仿,他是在跟马尔克斯搏斗,这种搏斗既为摆脱其影响,也为寻找属于自己的主题,替民族发声、治病,承担家国道义的雄心壮志。其实马尔克斯的丰富性为许多中国作家所发现,对他的借鉴方式也多种多样、各不相同。有的作家借鉴其史诗般的结构,譬如阿来;陈忠实借鉴的是两个家族及至两党的百年恩怨;贾平凹的马孔多则是他心心念念的陕西农村,从而描绘了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历史沧桑。在这个意义上,马尔克斯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并不仅仅是魔幻现实主义。

《百年孤独》

  然而,当终于有人斥资百万美元买下《百年孤独》中文版权时,它同时也成了我们不少年轻人“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年轻读者正渐行渐远,他们不再关注马尔克斯及其所代表的伟大的文学传统。其实马尔克斯的其他作品,甚至中短篇小说也乏人问津。人们宁愿沉溺于卡通、微信等的碎片化阅读,哪怕娱乐至死!于是,两极分化出现了。中国的主流作家以及年纪较大的读者到现在都痴迷于《百年孤独》,而年轻的作家和读者不屑于或已经没有能力通读这些经典。

  我个人认为,这是文化生态严重蜕变的大问题,是我们面临的文学危机、文化危机。一方面,文化作为一种消费的产品,正日益在资本的推动下走向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那些卖得最好的,恰恰是最没有内涵和民族特色、最没有社会担当和家国道义的,但它们瓜分了阅读市场的最大份额。年轻人沉溺于浅阅读,对经典兴味索然。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又是多么需要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这就意味着我们没有权利和资本将承载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基因的经典抛之脑后。

  马尔克斯创作 《百年孤独》是为了替民族留下一部史诗。但文学经典正在成 “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可悲结果,因为它迎合了跨国资本主义全球文化“工业化”、“娱乐化”的消费主义本质诉求,也是我们自动放弃文化操守、拥抱消费主义所导致的可怕现实。而这一趋势正是由美国华尔街所主导的。在此背景下,热爱马尔克斯和文学经典的读者在急剧减少,而研究这些经典的我们则同样被边缘化、同样有曲高和寡、吃力不讨好的感觉。但《百年孤独》中祖祖辈辈、愚公移山般创造的家园,被跨国资本洪水般毁于一旦的描写,难道还不够振聋发聩吗?正所谓 “春江水暖鸭先知”,“距上帝太远,离美国太近”的马尔克斯及“文学爆炸”的遗产不仅值得重视,还值得我们深长思考。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天马与蚕-开辟丝路的异域传说

分享到:
责任编辑: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