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手执女工听句读 须知慈母是先生

作者:侯磊 · 2015-08-15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连环画《目连救母》

  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开始,再到各朝的老太后、佘太君,都是伦理道德的代表和家中教育的主导。孝道中,虽要孝父,更要孝母。父亲是用来叛逆的,走出父亲的权威,子女能有更大一番成就,就好比古希腊传说里那帮人,一个个都在争着弑父。

  若 “女子无才便是德”,倒真是委屈了古人。这句话的出处是在明朝陈继儒的《安得长者言》,本是作者辑录的一些民间俗语,他在这句话下批注曰:“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才指的是“才情”,是由“曲本小说”而来的。那时粗制滥造的曲本小说汗牛充栋,一直受士林鄙视,从正统观念看来,这句话讲得通,并不是说要求女子没文化。

  富裕人家的女子,必然是被鼓励读书识字,会聘请知名的宿儒。男老师和女学生的年龄差距很大,以示男女之大妨,宛若《牡丹亭》中的陈最良与杜丽娘。明清时女子识字率很高,她们在深闺中热衷文艺创作,并形成了闺阁诗、闺阁画。文人又提倡女性文学,从王渔洋、袁枚、李渔到毕沅,都乐意收女弟子来以身作则。那时女性文化的兴盛,超乎我们想象。

  施淑仪的《清代闺阁诗人征略》中,一共记载了约1260位女文人,她们或擅长考据,或工于书画,她们把著书立说当作精神追求与个人才情的展现,与须眉丈夫是无关的。有人说闺阁诗人最终还是“闺阁”,对社会没什么影响。其实不然,文化首先重要的是传承,跟着老师学会了,自己练习好了,再营造一个好的文化氛围,熏染子女或弟子,这就是文人的作用。女性营造了这样的氛围,才能使得书香门第的人家,把文化继承下去。女性成为“书女”,远比搞文化工程重要。

  清代大臣钱陈群自幼丧父,是母亲靠纺纱和卖画为生,手把手教他读书成人的。每每想起母亲,钱陈群总是感伤不已。他请同乡郑生画了一幅《夜纺授经图》,画的是母亲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读的场景。此画被进献给乾隆皇帝,很多名人都为它题了词。清代学者王峻为它写了首诗:

  辛勤篝火夜灯明,绕膝书声和纺声。

  手执女工听句读,须知慈母是先生。

  不过,古人从未认为父母是绝对的真理。在儒家文化中,长辈做错了,晚辈要对他们详细地讲解,耐心地劝说。如果长辈还是不理解,那要跪求到他们明白为止。这是子女反哺父母的一种方式,对长辈进行文化上的再教育和熏陶。

  母亲的地位是如此崇高,但在古典故事中,也有母亲错了而受惩罚的故事。

  《目连救母》的故事来自于佛教。最初的说法是儿子目连忠孝俱全,而母亲刘青提卑鄙吝啬,猥琐卑微,大肆宰杀牲畜,死后堕入地狱中的饿鬼道,每天受饥饿之苦,到口的食物顷刻化为火炭。随后目连求佛,大规模斋僧,广造盂兰盆,于七月十五这天使得刘青提从饿鬼变为黑狗,又为黑狗连续诵经忏悔七天七夜,才转身佛国。由此,还留下了七月十五“鬼节”,举行盂兰盆会的习俗。至今日本还保留着这个节日,在过节期间放假。

  刘青提是“老夫人下地狱”的典型,让母亲下地狱,当孝子的情何以堪?为此不能光把母亲救出来完事,还要在故事承传上加以干预。在唐代的《目连变文》中,就对故事的大梁开刀,把黄巢加了进来。刘青提早先是个信佛的善人,因受到魔王的引诱打骂僧人——这是为老夫人的不好找了点缘由。目连在救母时不慎打开了地狱大门,放出八百万个小鬼。有的版本干脆让目连转世成黄巢,黄巢杀人八百万,是把这八百万个小鬼给送回去。

  这,都是母仪天下的文化做的加工。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

分享到:
责任编辑:风雅